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日揭曉,由美國學者亞希金(Arthur Ashkin)、法國學者穆胡(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女學者史崔克蘭(Donna Strickland)奪得,3人因「在雷射物理學領域的開創性發明」,共同獲得殊榮。其發明應用於工業與醫療眾多層面,包括目前普遍的雷射視力矯正手術。
史崔克蘭 55年首位女得主
史崔克蘭是諾貝爾獎第三位獲得物理學獎的女性,也是55年來第一位獲得物理學獎的女性、2015年來第一位被授予諾貝爾獎的女性。96歲的亞希金則是史上最高齡的諾貝爾獎得主。
亞希金仍醉心於新的研究。得獎消息讓他感到意外,他說:「有人打電話給我,我被吵醒。」他接受訪問說:「我現在忙著寫一篇有關太陽能的重要論文。」
亞希金一人將獲得900萬瑞典克朗(約台幣3100萬元)諾貝爾獎金的一半,另外半數則由穆胡與史崔克蘭平分。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今年3位得主為雷射物理學帶來革命性的進展,讓人們得以觀測極微小的物體與極快速的過程。
美國學者亞希金以「光學鑷子和其對生物系統的應用」獲獎。法國學者穆胡和加拿大女學者史崔克蘭以產生「高強度、超短光脈衝」方法奪得物理學獎。
亞希金光鑷 探究生命機制
瑞典皇家科學院聲明表示:「先進精密儀器開啟尚未探索的研究領域,並應用於工業與醫療眾多層面。」
獲獎的3位科學家貢獻。亞希金發明「光鑷(optical tweezers)及其對生物系統的運用」;穆胡與史崔克蘭則是「產生高強度、超短波長光學脈衝的方法」。
亞希金的「光鑷」將雷射光束化為「手指」,能夠捕捉微粒、原子、細胞、病毒,過程有如科幻小說場景:利用光線的輻射壓力來移動物體!1987年亞希金首次成功利用光鑷捕捉活的細菌,而且沒有傷害牠們,這是一大突破。接下來他立刻開始研究生物系統的運用,如今光鑷已是探究生命機制的重要工具。
穆胡、史崔克蘭CPA 可矯視
穆胡及史崔克蘭於1985年發表一篇有關雷射物理的革命性學術論文,研發出人類史上最短但最強勁的雷射脈衝,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出超短高強度雷射脈衝,同時不會破壞增強型物料。二人研發的線性調頻脈衝放大技術(CPA)隨即成為新的高頻雷射技術,廣泛用於矯視手術。
(中國時報/諶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