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6・中時-專題報導

2018-12-26・中時-專題報導
面對災難新聞 媒體需落實自律並客觀報導

拒絕傲慢與偏見,培養”媒體識讀力“

重大災難事件發生時,媒體報導的方式,直接影響到後續救災。媒體即時、正確報導,有助於救災及減災;但若不經查證就報導假消息,卻可能造成人心恐慌,也讓救災變得更加困難。

面對災難,如9月印尼蘇拉威西島發生規模7.5強震,並引發海嘯,造成超過1400人喪命,但網路卻流傳多則假新聞,為了防止恐慌情緒的蔓延,印尼政府決定不再姑息,警方逮捕至少9人。反觀日本NHK的「災難採訪守則」,標明「不要製造恐慌」及「顧及受訪者心情」等,相關守則在多次災害中展現,高度自制贏得各國媒體肯定及學習。

本專題是採訪國內學者、專家,說明國外媒體對重大災難事件的新聞處理原則,並討論國內媒體在普悠瑪出軌事件中的表現,為臺灣的媒體亂象找出一帖治療處方。

先進國家媒體自律又克制

(中國時報資料照片)

世界各地不斷在發生災難,媒體提供的資訊,對後續救災有重大影響。對此,有些政府不惜逮捕放假消息的人,但有些國家的媒體則自動扮演救災、減災的任務。學者表示,愈來愈多先進國家的媒體,透過集體自律方式報導災難新聞,更符合人性。

臺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教授賴祥蔚說,在災難事件的現場,媒體直接拍攝遺體或是傷者及他們家屬臉部表情的畫面,雖未違法,但卻很不當。因此,許多先進國家媒體很自制,只會透過遠鏡頭拍攝出悲傷的情境照,以顧及當事人感受。

賴祥蔚進一步指出,早期美國政府對於戰爭消息由官方發布、媒體報導,自從CNN派出記者到戰地採訪後,打破了常規,其他媒體亦跟進。不過後來美國媒體採取自律方式,每次協調出1、2位記者在政府協助下到戰地採訪,然後畫面共享,避免一大堆記者在戰地跑來跑去。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助理教授羅慧雯表示,日本在1995年發生阪神大地震,有電視臺用直升機空拍災難現場,干擾了救援,甚至有主播穿著光鮮亮麗進入災區,被指責沒有同理心。不過日本媒體有反省能力,檢討後達成共同協議,播報災難新聞以不妨礙救災為前提。

「日本公共電視NHK相當具公信力,並成為其他商業媒體的對照組。」羅慧雯說,NHK自己有緊急地震速報系統、在全國400多個地點有遙控攝影機、還有10幾架直升機全天候24小時待命,他們可以在重大災難發生時,提供民眾最快、最正確的新聞訊息。

「日本天災很多,但他們媒體不斷從經驗中修正採訪規範,以讓報導內容更人性。」羅慧雯表示,2011年日本發生311大地震,他們許多媒體就要求旗下記者到災區採訪時,要經得當事人同意,避免造成人家不舒服;此外,每個記者的採訪都要在媒體內留下紀錄,避免半年內採訪相同災民又挑起傷痛。

媒體報導之正確性比即時性更重要

(中國時報資料照片)

先進國家媒體面對重大災難事件時,總是非常克制及自律,採訪時也會顧及當事人感受。但臺灣媒體卻不是這樣,譬如在普悠瑪出軌事件上,記者闖入災區隨便翻動土石破壞現場,然後搶快所發的即時新聞常出現錯誤,影響救災。

今年10月21日發生普悠瑪火車出軌事件,造成18人死亡、215人輕重傷,而臺灣媒體在報導這場災難新聞時,放任記者在現場橫衝直撞,讓救災更加困難。

羅慧雯表示,在普悠瑪出軌事件上警方沒有在事發區域拉好封鎖線,造成不少記者在災區四處走動,影響搶救工作;有些電視臺記者甚至在救援人員還在挖被土石壓著的人時,就稱他們是「罹難者」,用詞不當。

「電視臺不斷LIVE現場連線,一定會出錯。」羅慧雯說,臺灣電視臺記者普遍很年輕,缺少在重大災難時播報新聞的經驗,發生普悠瑪出軌這麼重大的事,現場記者被不斷要求LIVE連線,他們要擠出話來講,難免就會將未查證的訊息散布出去,造成恐慌。她建議電視臺,若事情無進展,就不要LIVE連線了。

羅慧雯還觀察到,臺灣媒體在提供網路新聞時,不斷求快,即時新聞一直出,但不見得正確。不過幾乎每一家媒體都這樣做,所以即時新聞出錯也不會被外界指責,導致災難資訊錯成一團,「所有媒體都是這個共犯結構的一份子」。她認為,正確性比即時性要重要,臺灣媒體不應該一直搶快。

賴祥蔚說,在普悠瑪出軌事件上,有媒體報導司機透過廣播系統向乘客說明行車狀況,但事實上,司機只負責開火車,廣播系統另有人負責,兩者是分開的。他建議臺灣媒體要建立專家資料庫,遇到專業的問題就要問專家,不要隨便亂掰。

(臺中市政府新聞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