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4・中時-綜合報導

2019-01-14・中時-綜合報導
荷蘭砸21億造島 當野生動物的家

與海爭地破壞環境 積極復育補救

荷蘭人號稱「與海爭地」的民族,由於該國26%國土位於海平面以下,他們利用先進的水利技術不斷築堤造湖,但也付出破壞環境、動植物絕跡等昂貴代價。為此,荷蘭近日斥資6000萬歐元(約台幣21.2億元)興建人工群島,讓野生動物回歸原本的棲息地。這也成為歐洲規模數一數二大的野化(rewilding)工程。


5座人工島嶼 搶救生機

荷蘭於1932年在原本與北海相連的須德海(Zuiderzee)興建了一座長29公里、寬90公尺、高出海平面7公尺的攔海大壩,把須德海分隔為鹹水的瓦登海(Waddenzee)與淡水的艾瑟湖(Ijsselmeer)。這項偉大建設不僅阻隔北海、對抗洪水,還造出馬肯湖(Markermeer)等內陸湖泊與海埔新生地,堪稱世界工程奇蹟。然而,數十年之後,用以建堤隔絕馬肯湖與艾瑟湖的沉積物紛紛被水沖走或是沉入湖底,導致湖水混濁,嚴重危及魚類、鳥類、植物及軟體動物的生存。

 馬肯湖原本的面積約有700平方公里,可調節其他地區的水位,生態破壞後,變成一片沒有生命的死水。因此荷蘭非政府環保組織「自然遺跡」(Natuurmonumenten)發起募款造島計畫,資金主要來自個人捐款,希望藉由5個島嶼組成新人工群島,讓當地再次恢復生機。

歐洲規模最大野化工程

 這5座人工島耗時2年半完工,總面積700公頃,多數地區覆蓋稀疏植被,主島已對外開放,其他4島則保留給野生動植物。荷蘭保育人員唐克表示,「我們不是為造島而造島,而是為了改善整個馬肯湖的生態系統。這裡是歐洲最大的淡水湖之一,這也是歐洲規模最大的復育行動之一。」

 承攬造島計畫的Boskalis公司團隊主管克洛斯特表示,全球各地的造島工程大多使用海砂,但他們想出創新工法,用質地介於黏土和沙子間的淤泥打造人工島,並在主島挖出1條長1200公尺的廊道,讓強勁海流帶來的淤泥自然形成沼澤、肥沃土壤等,為候鳥提供覓食地。

 該團隊還在主島上興建3座木造鳥類觀測站、守衛亭、12公里長的步行橋及未鋪路面的道路等。去年,島上已能見到生物多樣性增加的初步跡象。據統計,已出現127種植物,多數是經由風力傳播種子後落地生根,還有3萬隻燕子在此棲息。此外,隨著水質改善,水中浮游生物數量遽增,這也讓灰雁、燕鷗、大白鷺和夜鷺等多種水鳥重新現蹤覓食。

荷蘭是世界上最容易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國家之一,因此國家發起眾多造島計畫。這項專為野生動物設計的工程也十分符合荷蘭人自豪的「上帝創造世界、荷蘭人創造荷蘭」作風。

(中國時報/施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