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4・中時-專題報導

2019-01-14・中時-專題報導
飛越半個地球 戀戀台灣

荷蘭駐台代表紀維德 學中文找到另一半

蘭駐台代表紀維德(Guy Wittich)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指出,荷蘭與台灣都很重視貿易,移民人口多,台灣土地面積沿用「甲」這個單位,就是荷蘭人帶來的,而荷蘭人與台灣人一樣吃潤餅、喝茶。台灣民主化過程中,他認為,下一步最重要的是學習建立共識,打造跨黨派合作機制。

1984年,就讀萊頓大學漢學系大一的紀維德參加台灣救國團活動,來台一個月學中文,後來認識了人生伴侶曾淑芬,兩人經過密集書信往返,3年後結婚,紀維德成為台灣女婿,從此與台灣結下不解之緣。以下是紀維德接受專訪摘要。

問:1984年來台時,對台灣的第一印象?34年後,你認為台灣最大變化為何?

答:那時飛機降落時下著大雨,到處濕答答,整個都市看起來很灰暗,有點失望。第二天,陽光普照,對台灣的印象整個改觀,發現台灣很美。

愛拚才會贏 民主印象深

這30多年來,台灣變化很大。當年我來台灣時,仍在戒嚴時期,路上可以見到憲兵開著紅色凱迪拉克汽車,現在看不到了。印象最深的是,路上摩托車很多;沒想到,30多年後,路上摩托車還是很多。30多年前,台北還沒有捷運,90年代到處挖馬路蓋捷運,台北陷入交通黑暗期,現在捷運路網完工,交通好多了,不過,噪音還是很大。

30多年來,台灣經歷民主化歷程,改變相當大,印象深刻的是,90年代台北街頭很多遊行,我還記得當時流行的音樂包括「明天會更好」、「愛拚才會贏」。

荷台一家親 吃潤餅喝茶

問:請談談台灣與荷蘭在文化方面的相似點。

答:荷蘭與台灣土地面積都不大,缺乏天然資源,要靠貿易。荷蘭的移民很多,社會多元且具有包容性,例如,我們家就是聯合國,我爸爸來自德國,媽媽來自法國,我則在台灣成家立業。

荷蘭很早就向外發展,17世紀來到台灣。台灣也是多元移民社會,台灣與荷蘭有許多共同點。例如,荷蘭人喝茶,發音與閩南語「茶」是一樣的,荷蘭人吃潤餅,發音也與閩南語一樣,這兩種飲食文化來自閩南,因早期荷屬東印度公司總部設在印度雅加達,當地有很多福建來的移民。

其次,台灣沿用土地面積單位「甲」就是來自荷蘭,全球目前只有台灣、南非使用「甲」做為土地面積單位,荷蘭人在19世紀時移民南非,把這個制度引進南非,而荷蘭受到法國拿破崙影響改用公制,現在反而不用了。

問:400年前荷蘭曾占領台灣,你在台灣這麼久,是否發現荷蘭在台灣留下的特殊歷史遺跡?

答:去年我們到澎湖旅遊,走進天后宮,那是台灣第一座媽祖廟,有一個「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上面記載著荷蘭人在1604年率兵到中國沿海要求貿易,在廣東遇到暴風,後來轉至澎湖,當時明朝派兵來交涉,把荷蘭人趕出澎湖,荷蘭人於是來到台灣。我在海牙發現一份以古荷蘭文記載的文獻,上面寫著1622年荷蘭人來到台灣的史料,當時我以50歐元買下這份文件,希望好好保存下來。

問:您對台灣與荷蘭相當了解,荷蘭哪些優點值得台灣學習?

答:台灣大企業如台積電、捷安特等,都是成功的故事。荷蘭製造業很早就外移,我們已轉型為服務業為主,年輕一代希望來台灣尋找合作夥伴,開發全球市場,台荷有相當大的合作利基。其次,不同利益團體、黨派之間,建立共識很重要。荷蘭有20多個政黨,目前由4個政黨組成聯合政府,他們花6個月完成77頁的聯合執政計畫。

以循環經濟為例,荷蘭政府訂定2050年前達成零廢棄的目標,2030年前要淘汰燃煤電廠,這個大目標要建立足夠的支持,須產官學界參與支持。

跨黨派合作 可取經荷蘭

荷蘭地勢低窪,我們建立「圩田模式」(Polder Model),讓向海借地成為可能,我們在小鎮設立水資源委員會,成員包括地方、中央政府代表與企業界等以最效率的方式達成共識。

我認為,台灣下一步必須學習如何與不同立場的黨派進行合作。未來4年台灣要完成什麼大計畫,跨黨派如何理性合作,荷蘭經驗可供參考。

(中國時報/謝錦芳、陳建瑜)

追愛3年情書數百封 牽手逾30年

荷蘭與台灣在文化上有許多相似點,也有很大差異。荷蘭駐台代表紀維德(Guy Wittich)與太太曾淑芬於1987年結婚以來,各自在外交、金融圈展露鋒芒,攀上人生事業高峰,兩人歡慶結婚30周年時,特別製作影音專輯,與親友們分享一路走來的愛情與歡樂。

荷蘭駐台代表紀維德(Guy Wittich)與太太曾淑芬於1987年結婚以來,各自在外交、金融圈展露鋒芒,攀上人生事業高峰,兩人歡慶結婚30周年時,特別製作影音專輯,與親友們分享一路走來的愛情與歡樂。(曾淑芬提供)
荷蘭駐台代表紀維德(Guy Wittich)與太太曾淑芬於1987年結婚以來,各自在外交、金融圈展露鋒芒,攀上人生事業高峰,兩人歡慶結婚30周年時,特別製作影音專輯,與親友們分享一路走來的愛情與歡樂。(曾淑芬提供)

淡江大學法文系畢業的曾淑芬,先後在花旗、荷蘭(ABN)、瑞銀集團(UBS)擔任高階主管,征戰台灣與大陸市場,2013年自瑞銀集團退休。她回憶兩人認識時,是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一封情書透過航空快遞,要等兩周才收到,3年累積數百封情書,迄今保存完好,見證愛情歷久彌新。紀維德笑說,「當年如果沒天天寫信,她會生氣呢!」

兩人剛結婚時,最初住在荷蘭海牙。曾淑芬說「海牙的台灣人很少,商店晚上6時就關門,周六下午5時關門,周日休息,荷蘭人重視休閒生活,不隨便加班,整個城市到了晚上很安靜。」

活潑的曾淑芬很不習慣這樣的生活,1987年夫妻兩人回到台灣發展,適逢台灣、大陸經濟起飛,兩人躬逢其盛,發揮所長。

曾淑芬說,荷蘭商店通常準時在傍晚6點關門,即使顧客上門,也不會延長;台灣商店看到顧客上門,一定會通融,滿足顧客的需求。這就是荷蘭與台灣人在工作與休閒價值觀上的差異。

在紀維德眼中,台灣人和善、多元美食,以及豐富的大自然,對荷蘭人有很大吸引力。他指出,台北信義區鄰近有象山,散步就可進入熱帶森林,這在荷蘭是很難得的經驗,因荷蘭都是平原,沒高山森林。

台、荷之間對金錢觀也不同。曾淑芬說,台灣人對金錢看得較重,年輕人對未來有焦慮感;反觀荷蘭人,寧願選擇休假,不加班,對金錢不會看得那麼重。

在生兒育女方面,紀維德說,荷蘭家庭普遍有3、4個孩子,他的兄弟都有3個孩子,很多朋友生4個小孩。他分析,荷蘭所得稅率比台灣高,政府提供完善社會福利、育嬰假等,都有關係。

台、荷的教育觀大不同,曾淑芬發現,荷蘭父母不會要求孩子要讀名校,比較務實;台灣的父母拚命賺錢送孩子到國外留學,最好擠進哈佛、史丹佛等名校。

紀維德(左一)與曾淑芬(右一)全家福。(曾淑芬提供)
紀維德(左一)與曾淑芬(右一)全家福。(曾淑芬提供)

紀維德與曾淑芬育有一雙兒女,兩人讓孩子依興趣發展,唯一要求是,不能放棄中文。大女兒目前在英國工作,會說流利中文,在職場比其他人更勝一籌,大女兒因此特別感謝媽媽從小要求她學好中文。

熱愛藝術的曾淑芬退休後,畫出一幅幅色彩繽紛的油畫,她說,「畫得很開心」;喜歡音樂的紀維德則在休閒時玩薩克斯風、黑管,他深情地稱讚愛妻,「你很有天分!」

(中國時報/謝錦芳)

空中飛人衝經濟

6年助183家陸企投資荷蘭

2008年秋天金融海嘯在華爾街引爆,重創全球經濟,次年紀維德加入荷蘭外交部,成為荷蘭投資局中國首席代表,6年內促成183家陸企赴荷蘭投資設廠,成果輝煌。紀維德表示,「當時中國企業朝向國際化發展,我正好趕上熱潮。」

由於大學主修漢學,紀維德中文流利,儘管不是來自傳統外交體系,但流利的中文加上在台灣歐洲商務協會服務的背景,使得他在兩岸的發展一帆風順。2009年,紀維德奉派到上海任職,舉家遷往上海,女兒和兒子轉到上海國際學校就讀。

比較兩岸國際化程度,紀維德說,台灣雖然國際化,外籍人士多半以美國人為主,歐洲人較少;而上海也很國際化,歐洲人相當多,尤其,上海規模大多了,光是上海市人口已超過台灣。

紀維德回憶剛到上海時,市區交通陷入黑暗期,到處圍籬施工中,為2010年世界博覽會做準備。沒想到,1年後,世博會開幕,所有工程如期完工,馬路也修好,讓人見識到上海超高效率。

由於工作的關係,紀維德在6年內拜訪了上千家陸企。他表示,「每年約有一半的時間在飛機上,平均每兩天要飛一個城市,從東北的哈爾濱到東南的深圳,6年下來,成功引介183家陸企赴荷蘭投資,平均每年有30家,為荷蘭創造數千個工作機會。」

大陸幅員遼闊,從上海到北京,從山東到四川,每次出差,紀維德也嘗遍美食。不過最大挑戰是,有時遇上班機延誤6小時,整天行程都泡湯了。

(中國時報/謝錦芳)

紀維德小檔案
紀維德小檔案

  • 策畫、執筆:謝錦芳
  • 攝影:姚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