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2・中時-綜合報導

2019-11-12・中時-綜合報導
錫克教「慈善廚房」 11/16首次在台登場

今年適逢錫克教創始人那納克(Guru Nanaka Dev Jl)550周年誕辰紀念,做為世界宗教平台的世界宗教博物館,聯合在台灣的印度國際文化交流單位,11月16日在生命和平多元空間,首度在台盛大舉辦「世界宗教文化體驗-錫克教慈善廚房」(Sikhism Langar)活動,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事先透過網路報名,參加這場印度文化盛宴,體驗錫克教聖餐。

11月16日在世界宗教博物館生命和平多元空間,首度在台盛大舉辦「世界宗教文化體驗-錫克教慈善廚房」(Sikhism Langar)活動。(圖由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
11月16日在世界宗教博物館生命和平多元空間,首度在台盛大舉辦「世界宗教文化體驗-錫克教慈善廚房」(Sikhism Langar)活動。(圖由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

淵源深厚 歡迎跨宗教交流

世界宗教博物館與錫克教的淵源很深,早在1999年南非開普敦舉辦的第3屆世界宗教議會(Parliament of the World’s Religions,簡稱PoWR)上,靈鷲山開山住持、世界宗教博物館創辦人心道法師與地位崇高的錫克教長老摩伊德.辛格(Bhai Sahib Ji)就開始20年的深厚情誼。

當年,摩伊德.辛格在大會上聽到心道法師說明,將籌建一座以跨宗教為主題的理念型博物館,相當驚喜,多次在國際場合與心道法師及博物館團隊交流。2011年甚至率團抵達台灣,參加世界宗教博物館10周年館慶活動,也有意複製這樣的概念,希望在英國伯明罕成立全世界第二個世界宗教博物館。

如同心道法師所說:「世界因差異而美麗,因相通而和諧」。世界宗教博物館就是各宗教的平台,非常歡迎跨宗教的交流。

認識錫克教 宗博館輕鬆入門

西元15世紀創立於印度大陸的錫克教,在全球擁有2500萬信徒,是世界第六大宗教。「慈善廚房」的傳統,從錫克教創始人那納克12歲時開始第一場Langar;提供免費素食給民眾享用,不分種族、宗教、性別、地位與國籍,參與者會整齊的席地而坐一起用餐,是實踐教義「平等」的一種方式。

位於新北市永和區世界宗教博物館的世界宗教展示大廳,特別展示錫克教第一聖地「金廟」的建築模型,讓人彷彿置身聖境;展櫃也陳列相關文物介紹,可以全面了解其宗教意涵。

請聖書儀式 台灣難得一見

策劃此次活動的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國際事務副主任陳瑞琳說,16日活動當天10點半,先安排「請聖書」(Guru Granth Sahib)及祈禱儀式,重現錫克教傳統頭頂聖書的神聖儀式,參加者一一向聖書揮拂塵致意,在台灣十分少見;祈禱唱誦後,還會將普拉薩德(Prasad)甜品,發給奉獻者,在與會貴賓致詞後,一起享用聖餐及包頭巾文化的風俗體驗。

陳瑞琳表示,「慈善廚房」從煮食到外場的所有工作,都是由志工服務,對錫克教徒來說,服務(Sewa)是一種榮譽。主辦單位動員近50位志工,預計6點就到現場準備450份餐點。中午12點開始,分4輪進場體驗。特別提醒報名參加這場宗教界盛事的網友,需依照場次進入。

心道法師、新北市副市長謝政達、印度台北協會副會長賈旭明等人致詞後,將與參加者一起席地用餐,彰顯平等真義,也實踐世界宗教博物館傳遞的「尊重每一個信仰,包容每一個族群,博愛每一個生命」理念。

呼應愛地球理念 用落葉餐盤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世界宗教文化體驗-錫克教慈善廚房」不只突顯平等的意義,為呼應心道法師近年積極推動的「愛地球,愛和平」運動,活動中使用的餐具特別選擇可完全自然分解的落葉製成,參加者還能將環保、便利又優雅的「樹葉餐盤」帶回家,重複使用。

現場還安排錫克教包頭巾體驗,前80位入場民眾,可結緣一條頭巾。陳瑞琳解釋,錫克教徒相信造物主創造的一切都是完美的,不因世俗看法改變身體的任何部位,蓄髮及蓄鬍不但是為了敬神,也成為教徒的信念及身分表徵。為保持頭髮的乾淨與整齊,男性教徒強制包頭巾,女性包頭或覆蓋頭巾皆可,沒有強制。頭巾還有忠誠、正義、尊嚴、勇氣和純潔的象徵寓意,但形式、顏色、大小沒有特別意義。

(中國時報/梁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