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1・中時-綜合報導

2020-11-11・中時-綜合報導
跨界溝通討論2030科技政策建議

產學研齊聚全科會南區預備會議

行政院全國科技會議分區會議,今天(11月11日)來到台南舉行,南部地區產學研各界、公民團體代表和地方民眾400餘人次參與會議。

科技是帶動國家發展、經濟成長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創新更是一國競爭力的關鍵力量。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與德國、美國及瑞士,連續兩年並列為超級創新國。

另外,今年全球籠罩的新冠肺炎的疫情下,台灣憑藉著超前部署的防疫措施與高效的公私協力,是少數能維持經濟正成長,和民眾能夠維持正常生活的國家。這再次證明 只要我們能夠善用科技與資源,持續強化我國的競爭優勢,就能夠在全球的競爭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

謝達斌次長強調,國家的科技發展需要各界的支持和合作,所以鼓勵與會來賓和社會各界對國家科技政策提出建言;而這次全科會南區會議與會來賓的意見,都將作為未來政府規劃科技政策的參考依據,同時也有助於大會正式的討論,和後續科技政策願景的落實。

台大社會系陳東升教授在「實踐科學技術發展與台灣人文社會關懷」專題演講中表示,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科技,實踐人文價值是科技研發創新與應用的目的。荷蘭、歐盟等世界各國的科技願景都重視人文社會學科的發展。但是在當代社會裡,科技創新不一定帶來進步,亦非自然地應用到我們的社會和生活。思考科技和人文社會、人文價值的關聯,以及科學發展應朝什麼方向前進,是亟需可量的觀點之一。

南區預備會議邀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陳東升教授進行演講(照片提供/台灣經濟研究院)。
南區預備會議邀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陳東升教授進行演講(照片提供/台灣經濟研究院)。

陳東升強調,人工智慧應用需有更完善的制度設計,例如投資教育。同時有彈性且有用的職業技能訓練和教育體系,並可考慮實施無條件基本收入、負所得稅制度與勞資共同治理制度、推動參與式經濟等,皆為可納入考量的社會安排之一。

陳東升亦提出諸多政策建議,包括科技創新前應先進行社會創新,配合制度的建立。要優先發展無破壞性的科技,透通科技的國際合作來降低科技應用的風險,並且科技創新與應用應該有社會人文的關懷,來實踐自由、尊嚴與正義、包容、永續的社會價值。

(中國時報/魏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