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7・Array

2024-08-27・Array
113年大臺中好人好事代表暨社會教育奉獻楷模8/24舉行頒獎

為表彰對社會有卓越貢獻的個人和團體,並鼓勵更多人關注社會教育和公益活動,113年大台中好人好事代表暨第一屆社會教育奉獻楷模選拔大會頒獎典禮,8月24日在台中市惠文高中盛大舉行,共有152位好人好事代表與楷模接受表揚,包括好人好事代表55名、榮譽獎63名及社會教育奉獻楷模34名,現場熱鬧溫馨。

本次大會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台中市政府社會局、教育局、中華民國表揚好人好事運動協會指導,全國教育聯盟、台中市家長會長聯盟會、台中市中縣表揚好人好事協會、惠文高中、惠文國小及台中特教學校共同主辦。

教育部政務次長張廖萬堅(右)於典禮開場致詞與大會主任委員、全國教育聯盟理事長余海倫(右)。( 王盈文攝 )

主辦單位全國教育聯盟邀請教育部政務次長張廖萬堅、前教育部長吳清基、立委楊瓊瓔、何欣純、黃建豪、台中市社會局長廖靜芝、台中市民政局長吳世瑋、台中市客委會主委江俊龍、教育部終身司專委紀咸仰、自然科學博物館焦館長、國立圖資館副館長賴忠勤.桃園市教育局長劉仲成、南投縣教育處長王淑玲、台中市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台中市衛生局副局長陳麗娟、環保署前署長魏國彥、自然科學博物館前館長孫維新、中教大前校長楊思偉、暨南大學校長武東星、中國醫藥大學學務長林孟亮、台中高分院前院長洪文章、台中市第七救災救難大隊大隊長張國賢、教育局蔣偉民局長、立委羅廷偉、廖偉翔、市議員劉士州、台中市教師工會理事長張永青、全國校協前理事長吳錦章、台中市校協理事長楊朝銘及雲林縣校協總幹事陳嘉銘等貴賓頒獎,會後感恩午宴。

好人好事代表受獎後與教育部前部長吳清基(一排左二)、理事長余海倫(一排左三)、立委楊瓊瓔(一排左五)及黃建豪(一排左六)等頒獎貴賓合影。( 王盈文攝 )

參選熱烈 嚴格評審 舉薦楷模

大會主任委員、全國教育聯盟理事長余海倫表示,此次舉薦參選非常熱烈,共超過兩百餘件,經三階段的嚴格評審,共選出好人好事代表獎55名、榮譽獎63名、社會教育奉獻楷模34名。擔綱評審的陣容堅強,由前教育部長楊朝祥領軍,包括前教育部次長林聰明、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長孫維新、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館長馬湘萍、桃園市教育局局長劉仲成、宜蘭市教育處長簡信斌、台中市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台中市民政局專委劉振村、縣立竹崎高中校長蘇淵源、同德高中校長蔡枳松等人。

教育部長鄭英耀特別透過錄影方式,祝賀表揚大會圓滿成功,並嘉勉所有指導單位和共同主辦單位,表示辦理這項活動有助於凝聚社會安定力量,同時指派政務次長張廖萬堅代表到場共襄盛舉。

榮譽獎與社會教育奉獻楷模代表受獎後與頒獎貴賓合影。( 王盈文攝 )

共善共好 正向循環 美麗世界

政務次長張廖萬堅致詞表示,特別感謝余海倫理事長長年在地方幫忙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社區服務,都是身先士卒、無私奉獻。去年余海倫理事長獲得教育部社會貢獻奬,她從事奉獻工作超過20年,個人被肯定的心理,將喜悅化成一股力量,籌辦第一屆好人好事頒獎活動,聘請有名的評審及公正人士,接受各界推薦名單,評選公布後特別舉辦表揚典禮,張廖萬堅說,這就是社會善的力量的重要循環。希望透過個人被肯定,再出來找一群朋友互相肯定,這就是共善。共善的力量能在社會擴散開來,相信正能量就能讓社會更進步,這也是教育的精神。他強調,教育部會持續支持與幫助,讓善的力量能夠正向循環。

余海倫致詞表示,很多人都不了解,為何她要這麼辛苦承辦這樣大規模的表揚活動?余海倫說,她於111年獲選全國好人好事代表,112年再得到教育部社會貢獻奬,深深體會到這兩項殊榮對她人生有了很大的影響,今年3月忙於籌備時,又因急性心肌梗塞在鬼門關前走了一回,所以說是跟老天爺借命來籌辦,被救回來後,更加督促自己一定要辦得圓圓滿滿。余海倫指出,此時社會、政治與經濟面臨劇烈轉型,不確定和不安全感加遽的時候,尤其需要大家一起來「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當好人」,讓好人出頭,好事被表揚,創造出社區與校園「共善共好,美麗世界」的圖像。

好人好事代表中捷救人的國民英雄長髮男許瑞顯(左)受獎後與環保署前署長魏國彥(右)合影。( 王盈文攝 )

余海倫強調,此次接受表揚的152位好人好事代表與楷模,皆為社會各領域菁英,每個人都有一段美麗或感動人心的人生故事,譬如:台中捷運救人的國民英雄長髮男、打火救人的消防英雄、義診名醫…等。其中,奮勇壓制兇嫌,勇救中捷乘客的27歲長髮哥許瑞顯,成了會場最矚目焦點。

余海倫認為,台灣最美的風景是「好人」、台灣最優的價值是「教育」,我們更要把握這些特殊的台灣文化,不僅將它深化廣化,形成全民運動,還要推向全世界,讓世界看見「好人教育」和「好人文化」。為此,全國教育聯盟將於8月31日在潮港城婚宴會館舉辦千人同慶「共善共好,美麗世界」好人大連線聯歡晚宴,安排的節目精彩,包括薩克斯風胡笙大師的超級個人秀等,讓相信「善良與美好」可以深烙人心。

(中國時報/王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