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0・中時-專題報導

2017-11-10・中時-專題報導
探尋文化根源 開啟琉璃之路

復興古老工藝 曾負債7500萬

「30年前有兩個傻子,離開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的光環,選擇一條艱難的道路,到底在想什麼呢?」兩個搞電影的人,為何半路出家跑去搞琉璃?許多人大惑不解,昨晚張毅給了明確的答案。張毅表示,1986年拍完電影《我的愛》,劇中以琉璃作品表述人生無常意象,「那時我們借了很多琉璃作為道具,裡面有各國作品,就是沒有華人作品,讓我頗有感觸,原來我們的工藝是這麼薄弱、沒有基礎,為了探尋文化根源,才開啟了我們的琉璃之路。」

對琉璃一竅不通的兩人,卻要打造琉璃作品,還選定最困難的「脫蠟鑄造法」,張毅形容「像傻子一樣」,「那時台灣也買不到材料,必須從德國進口,但是將有色與透明材質燒在一起,膨脹係數不一,又會炸開來,光是研究技術問題,就耗掉3年半,還負債7500萬,那時每個人聽到張毅的名字都會跑掉,想說又要來借錢了。」

即使一再燒製失敗,兩人仍不放棄,帶著少數成品到日本展覽,和日本學者聊天才知道,原來脫蠟鑄造法早在漢朝就出現,只是後來失傳,「這個消息讓我們很振奮,原來琉璃製作不是外國人的專利,而是老祖宗的工藝,讓我們更加決定要堅持下去。」

楊惠姍表示,張毅的信念和支持,是讓她永不放棄的動力,「因為有他的相伴,讓我沒有雜念,一心一意只想著怎麼做好、做對,我們曾有滿坑滿谷的失敗品,我們還戲稱那是『琉璃塚』,但是我們堅持過來了。」「但是在琉璃工房的窯爐裡,真的好苦呀,那溫度高達50度,還有慈濟師姐形容,燒製琉璃的過程,簡直就是修羅道場、人間煉獄。」張毅表示。

張毅說,某回讀到《藥師經》:「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讓他大受感動,彷彿為琉璃人生找到更大的格局,「如果每件琉璃作品,都能讓世人靠近『身如琉璃、內外明澈』的狀態,那所有的苦就值得了。」

★最新相關活動訊息都在「成功之母講座」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uccess.ct/

【李欣恬/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