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5・中時-綜合報導

2021-04-25・中時-綜合報導
農業4.0 翻轉深溝村

宜蘭小農改造農村 高學歷專業分工 產銷整合帶動經濟

當2020全球受新冠疫情衝擊,各行各業多哀聲嘆氣,宜蘭員山鄉深溝村一群青農卻整年充滿活力,他們不靠政府補助,合資開店,分工協作,準備用集體力量「打群架」,以友善農耕、產銷整合翻轉農村既有面貌。

深溝這群高學歷多專長的「半農半×」,與其稱他們為現代農民或兼職農民,不如說他們是有創意的農村新血。帶起這股風潮的賴青松,2000年從台北搬到老婆的娘家,走一條與多數人相反的道路,希望為人生重新定位,期間也曾遇挫折並赴日留學,2004年返國後開始嘗試租田務農,他就像在深溝設立實驗室,每一個動作都在這個小農村寫下新紀錄。

賴青松初期成立「穀東俱樂部」,從孤軍奮戰到擁有一群認同理念的穀東同行,後來陸續有宜蘭縣前農業處長楊文全、曾文昌等核心夥伴加入,由於他們有不同專長及工作經驗,因此各自在深溝農業發展架構中分擔重要角色,加上村中其他小農來自各領域,有設計師,有曾任職跨國企業管理專才,或在高科技公司上班,畢業於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的任永旭,對於作物特性與環境問題學有專精,不僅試種多樣稻種,甚至自己育苗;讀資工的陳幸延更自行設計捕螺機抓福壽螺,架設區域性微氣候站建立天候大數據;再加上70餘年經驗的當地老農陳榮昌認同及履行友善農業,傳承許多耕種訣竅,這種組合配上當地的自然環境,就如賴青松所言,「深溝模式很難被複製!」

曾主掌宜蘭農業政務的楊文全認為,2000年之後,台灣農業已邁入農業服務化時代,小農透過網路行銷,可以解決市場特殊需求,但客製化帶來高成本問題,如何透過標準化讓產銷得以專業分工,並降低成本,這是深溝目前正在摸索的事情,如今「穀東俱樂部」與專事深溝土地轉介的「倆佰甲」合作,就是嘗試整合的重要一步,讓有心加入的新農容易取得土地,以及有利於後續耕作、銷售事務,負責「倆佰甲」的曾文昌認為,讓新農跨過取得農地門檻,將來才可能發展及落實個別對農業的想像,實務上,「倆佰甲」隨著成員的需求靈活調整運作模式,以創造群體最大利益。

如今愈來愈多本國青年移居深溝,碩博士一堆,甚至來自美國、日本、新加坡、寮國、香港等人士都在此留下足跡,完全顛覆一般人對傳統農民的想像,每個人或許動機有別,但他們都各有在深溝待下來的理由,並徹底融入當地生活,參與草根民俗活動,找到人生新故鄉;來自新加坡的NaNa曾任職國際金融、廣告、寶石公司,在許多國家待過,但她最後選擇落腳深溝,因為務農讓她體驗人生中最好的睡眠,每天起床像電池充飽電,一點疲憊感都沒有,她覺得「這才是在過生活」,而人活著不需要太多東西,只有食物、水、空氣不可缺,所以「種田很有意義」。

原本人口外流的深溝,2000年後有更多人移入,大多是外來新農補充離農,現在經常有外地人來訪,或參加農業活動,或體驗農村生活,堪稱典型小農帶動在地經濟,在這裡,你碰到的中青代農民,他可能是正在改寫台灣農村與農民定義的深溝人。

(中國時報/黃子明)

更多精彩FUN映室…

巴奈的河邊教室 傳承最美文化
《都市底層》三部曲 傾聽小人物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