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3・中時-綜合報導

2022-02-03・中時-綜合報導
金山磺港蹦火仔恐成絕響 磺港漁火的美麗與哀愁

返鄉承接父業歲簡士凱接手「富吉268號」蹦火漁船「火長」的職務,他坦言,出海的收入豐沃,是吸引他討海主要原因之一。(陳信翰攝)
返鄉承接父業歲簡士凱接手「富吉268號」蹦火漁船「火長」的職務,他坦言,出海的收入豐沃,是吸引他討海主要原因之一。(陳信翰攝)
返鄉承接父業歲簡士凱接手「富吉268號」蹦火漁船「火長」的職務,他坦言,出海的收入豐沃,是吸引他討海主要原因之一。(陳信翰攝
返鄉承接父業歲簡士凱接手「富吉268號」蹦火漁船「火長」的職務,他坦言,出海的收入豐沃,是吸引他討海主要原因之一。(陳信翰攝
返鄉承接父業年僅28歲簡士凱,因緣際會下接手富吉268號蹦火漁船「火長」職務,一開始他負責協助「火長」操作點燃火石的管線與氣體。(陳信翰攝)
返鄉承接父業年僅28歲簡士凱,因緣際會下接手富吉268號蹦火漁船「火長」職務,一開始他負責協助「火長」操作點燃火石的管線與氣體。(陳信翰攝)
蹦火船利用電石(電土)經加水後所產生乙炔,「蹦」的一聲,瞬間點燃火炬,用來吸引趨光性的青鱗魚靠近,利於捕撈。(陳信翰攝)
蹦火船利用電石(電土)經加水後所產生乙炔,「蹦」的一聲,瞬間點燃火炬,用來吸引趨光性的青鱗魚靠近,利於捕撈。(陳信翰攝)
全台僅存的蹦火船「富吉268號」,船員為2021年的第一次出海做準備,資深海腳將原本要放魚貨的水桶,整理後擺在港邊。(陳信翰攝)
全台僅存的蹦火船「富吉268號」,船員為2021年的第一次出海做準備,資深海腳將原本要放魚貨的水桶,整理後擺在港邊。(陳信翰攝)
全台僅存的蹦火船「富吉268號」,船員們為2021年的第一次出海做準備,但因為下雨船艙裡面都是積水,大家合力整理船艙。(陳信翰攝)
全台僅存的蹦火船「富吉268號」,船員們為2021年的第一次出海做準備,但因為下雨船艙裡面都是積水,大家合力整理船艙。(陳信翰攝)
遠眺磺港,這裡的「磺港漁火」曾是昔日著名的金山八景之一,如今已不復見。(陳信翰攝)
遠眺磺港,這裡的「磺港漁火」曾是昔日著名的金山八景之一,如今已不復見。(陳信翰攝)
蹦火船與觀光船業者攜手合作,吸引不少觀光客前往,除了維持船員的生計外,更重要的是保存台灣傳統補漁技藝的文化價值。觀光船除了欣賞蹦火船的捕魚技法外,也安排海上觀光行程,觀賞周邊景點基隆嶼。(陳信翰攝)
蹦火船與觀光船業者攜手合作,吸引不少觀光客前往,除了維持船員的生計外,更重要的是保存台灣傳統補漁技藝的文化價值。觀光船除了欣賞蹦火船的捕魚技法外,也安排海上觀光行程,觀賞周邊景點基隆嶼。(陳信翰攝)
蹦火船與觀光船業者攜手合作,吸引不少觀光客前往,除了維持船員的生計外,更重要的是保存台灣傳統補漁技藝的文化價值。觀光船除了欣賞蹦火船的捕魚技法外,還安排海上觀光行程(陳信翰攝)
蹦火船與觀光船業者攜手合作,吸引不少觀光客前往,除了維持船員的生計外,更重要的是保存台灣傳統補漁技藝的文化價值。觀光船除了欣賞蹦火船的捕魚技法外,還安排海上觀光行程(陳信翰攝)
蹦火船與觀光船業者攜手合作,吸引不少觀光客前往,除了維持船員的生計外,更重要的是保存台灣傳統補漁技藝的文化價值。觀光船除了欣賞蹦火船的捕魚技法外,還安排海釣等觀光行程。(陳信翰攝)
蹦火船與觀光船業者攜手合作,吸引不少觀光客前往,除了維持船員的生計外,更重要的是保存台灣傳統補漁技藝的文化價值。觀光船除了欣賞蹦火船的捕魚技法外,還安排海釣等觀光行程。(陳信翰攝)
全世界還在作業的「火把漁業」僅剩金山的蹦火船,它不僅有漁獲價值,更重要的是蘊含台灣傳統補漁技藝的文化價值。(陳信翰攝)
全世界還在作業的「火把漁業」僅剩金山的蹦火船,它不僅有漁獲價值,更重要的是蘊含台灣傳統補漁技藝的文化價值。(陳信翰攝)
蹦火船受到海洋資源匱乏影響加上疫情衝擊,面臨嚴峻考驗;磺港周邊原本人潮熙攘的龜吼漁港,受到疫情影響,生意也都明顯下滑。(陳信翰攝)
蹦火船受到海洋資源匱乏影響加上疫情衝擊,面臨嚴峻考驗;磺港周邊原本人潮熙攘的龜吼漁港,受到疫情影響,生意也都明顯下滑。(陳信翰攝)

記得十多年前某個夜晚行經北海岸,海面上突然竄出此起彼落的火光,定睛一看,原來是不遠處的海面上,有四五艘漁船利用短暫的亮光吸引魚群,瞬間聲光交織、魚群翻滾,就連岸上也聚集許多等待捕捉畫面攝影玩家,火光夾雜著快門聲與漁船上船員們的吆喝聲,讓金山海岸邊好不精采;現在想要專程再看一眼,已經越來越難,金山八景中的「磺港漁火」正面臨消失的危機!

長期投入北海岸創生計畫的金山文史工作者郭慶霖表示,早期北海岸的原住民用竹製的火把捕魚,在1920年前後,日本人帶來乙炔(電石)的技術沿用至今,也就是現在看到的「蹦火仔」;目前全世界還在作業的火把漁業僅剩金山的蹦火船,它不僅有漁獲價值,更重要的是蘊含台灣傳統捕漁技藝的文化價值。

2021年7月早晨,全台僅存的蹦火船在磺港碼頭邊整理船隻,這是今年疫情以來首次出海,因為停航很久了,船艙因雨積滿了水,大家合力搬出電動馬達抽水,幾個船員用勺子,慢慢舀出水來,後頭的船長,則是忙著檢查電子設備;其間,最年輕的「火長」簡士凱,也騎著摩托車來到港邊,身手俐落地跳到船上後,開始熟練的檢查船上獨有的蹦火管線與氣體,再跟其他船員約好晚上出海的時間後,便各自解散;我好奇的問,冷藏漁獲的冰塊什麼時候上船?簡士凱靦腆的笑著說,「不用啊,漁獲其實很少,常常用不到,就不用準備了!」

為了能一睹世界僅存「蹦火仔」的獨特魅力,只能搭乘觀光船與蹦火船在海上會合,就看蹦火船首的火長透過探照燈,指揮船員沿著岸邊來回尋找青鱗魚,遊客們則屏息以待等待電光火石的一刻,但當火長點燃試探性的點燃火把,海面上卻一點動靜都沒有,伴隨而來的是眾人的失望與嘆息;為了不讓遊客敗興而歸,蹦火船在觀光船邊加碼「示範演出」,火長再次點燃火石,伴隨著口令,操網手們熟練的放下漁網,又賣力的撈起空空的魚網,實在令人心酸,雖然可以彌補些許遺憾,更顯蹦火船文化正在逐漸消失;演出結束,船員們向遊客揮手致意後,緩緩駛離,那一刻,宛如海上舞台劇般在遊客的掌聲中謝幕。

返鄉承接父業簡士凱今年才29歲,簡士凱說,雖然在國中就開始開始接觸蹦火這一行,但一直到大學畢業後才正式成為船員,起初是擔任協助「火長」控制乙炔氣體的工作,後來火長因為健康因素退休,在「海腳」的船員叔叔們力挺下,加上自己又是船東的孩子,才接手接手「富吉268號」蹦火船「火長」職務火長的職務。

蹦火船主要的捕抓對象是青鱗魚,而青鱗魚的習性,會依固定的路線在草里、磺港到野柳、萬里一帶活動;簡士凱在接手後,遇上2016年「德翔台北輪」在石門外海擱淺,重油汙染周邊的海域,剛好就在牠們行經的路線上,青鱗魚不靠岸,直接影響漁民的生計,雖然簡士凱認為污染可能有機會經過4、5年會代謝掉,但到了2021年,還是盼不到大量青鱗魚出現,現在船員出海一個魚季只有數千元的收入,甚至連魚都補不到,相較當時的魚季,船員們還可以有30至40萬的豐厚收入,簡直無法相比,就連自家的經營的四艘蹦火船,到現在全磺港只剩下「富吉268」還在苦撐。

無奈感嘆的還不止青鱗魚,就連平常所捕捉的丁香魚、小捲、螃蟹等漁獲量都一路下滑,現在面臨海洋生態的破壞、海水溫度上升,加上新冠疫情,餐廳不營業,龍膽石斑沒有銷量,作為龍膽石斑的飼料的青鱗魚完全沒有銷路,更讓船東跟船員收入雪上加霜,加上有經驗的「海腳」(船員)都是五、六十歲高齡,在遠慮近憂下,願意接手的年輕人更是寥寥可數。

蹦火漁船在簡士凱父親苦心經營才有了起色,如果失傳實在太可惜;之前魚況不錯的時候,就有不少觀光船跟著蹦火船觀賞、拍攝,但是漁獲量日益減少,出船次數銳減,沒有收入,船員自然也不願意出海,於是有觀光業者主動商談合作,期望過共利共生的方式,一方面能照顧船員生活,又能延續百年捕魚技法,雖然一開始並不希望變成一種「表演」,但是為了船員生計與文化資產的保存,他樂觀的說,希望能撐到青鱗魚回來!畢竟有了收入、魚獲,才會有更多人投入,才能讓「蹦火仔」繼續傳承下去。

2021年8月中旬,再度登船探詢青鱗魚的蹤跡,在火石一波波點亮漆黑的海面後,終於有機會目睹魚群在海面躍起的景象,富吉268蹦火船的火長簡士凱說,沈寂一段時間的青鱗片魚雖然現身,相較於旺季的盛況,還是相差甚遠,青鱗魚要真的回來,看來還要再等等了!

(中國時報/陳信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