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2・中時-專題報導

2019-09-22・中時-專題報導
震災後逆境重生 埔里的音樂小鎮蝴蝶夢

 

山好水的埔里,921大地震後面臨人口外流危機,台北指揮家樂團創辦人謝東昇與劉妙紋夫婦賣掉天母的房子,舉家搬到埔里,開啟了音樂小鎮蝴蝶夢。謝東昇與劉妙紋說,「在歐洲,許多美好的音樂源自鄉村;埔里許多孩子極有天分,我們發現了璞玉,太棒了。」

台北來的指揮家 愛上純樸

921之後,埔里滿目瘡痍,謝東昇應好友埔里基督教醫院醫師陳建信邀請,號召台北的音樂家到埔里,以音樂撫慰災民。謝東昇最初每周兩天到埔里,當時還沒有國道6號,也沒有高鐵,台北開車到埔里至少4小時。多次往返後,兩人愛上這個小鎮,決定帶著3個孩子全家搬到埔里。

「當初一度很猶豫,曾召開家庭會議,每個人許願,如今大家的願望幾乎都實現了。」劉妙紋興奮地說,最初7年在三育高中任教,主要負責音樂學程,協助成立管樂團、弦樂團、管弦樂團,曾在全國音樂比賽獲得特優。

台北指揮家樂團創辦人謝東昇與劉妙紋夫婦在921大地震後移居埔里,與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合力推動成立「Butterfly交響樂團」,這是台灣第一支以鄉鎮力量扶持的交響樂團。(黃子明攝)
台北指揮家樂團創辦人謝東昇與劉妙紋夫婦在921大地震後移居埔里,與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合力推動成立「Butterfly交響樂團」,這是台灣第一支以鄉鎮力量扶持的交響樂團。(黃子明攝)

「貝多芬很多曲子的靈感來自鄉下,我希望孩子的童年與音樂在大自然中孕育成長。」謝東昇說,當時老大國二,老二小六,老三幼稚園大班,一晃眼,15年過去了,如今老二謝慕晨成為美國休士頓交響樂團第二部小提琴首席,也是最年輕的團員。老三在日本音樂學院進修。

單親兒吹法國號 山城驚艷

謝東昇與廖嘉展相遇,兩人一拍即合,2013年催生了Butterfly交響樂團。職業演奏家謝慕晨擔任樂團檢定考試評審,她聽取小朋友們演奏,驚訝地向父母親說,「有一位小朋友非常有天分,像一塊璞玉。」劉妙紋說,「這個孩子來自單親家庭,我們一定要好好栽培他。」

謝東昇與劉妙紋的音樂教室裡,有許多孩自來自原住民、新住民家庭。暨大東南亞系三年級的賴又嘉,高二開始學法國號,非常有潛力,最初每天花3、4小時練習,周末練得凶時要吹5、6個小時。她自從出生以來,沒有見過媽媽,儘管來自單親家庭,爸爸做粗工,但舉手投足落落大方,比同齡孩子成熟許多,經常幫助照顧樂團裡的小朋友。

「參加Butterfly交響樂團,感受到一個大家庭氛圍,也結交許多朋友。」賴又嘉說,「選讀東南亞系,希望了解媽媽家鄉越南的歷史文化,將來打算從事國際貿易相關的工作,也希望畢業後有能力回饋社會。」

排灣少女拉提琴 孵出國夢

排灣族少女黃欹,4歲開始學小提琴,在樂團裡負責中提琴,就讀南投復臨國際學校,說得一口流利英文。她的媽媽是音樂老師,爸爸是拳擊教練。她坦承,平時練琴,又要兼顧課業,非常辛苦。由於父母省吃儉用栽培,黃欹表示,未來打算出國念書,可能走音樂的路。

Butterfly交響樂團自2013年成立以來,老師、錢、樂器、聽眾和練習場地,什麼都缺。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擔任團長,挑起募款重擔。他說,「一年大約需要300多萬元,主要支付給老師的教學費用,相當吃力。」

Butterfly樂團 串聯17校

孩子成長很快,小學畢業升國中,國中畢業升高中,每3年一個關卡,團員一直流動。音樂總監謝東昇開始思索,「在埔里創立一個很棒的交響樂團有什麼意義?」他決定往下扎根,串聯埔里17所學校,推動「蛹之聲音樂培力計畫」,目前共有300多人參與。

謝東昇說,偏鄉校長輪調頻率高,即使大成國中有意願開辦音樂班,可惜縣政府沒有經費。他說,「希望成立音樂班,即使校長更換,至少音樂班可以持續。」

對台北、台中來的音樂老師們,謝東昇經常說抱歉,「我知道授課費行情,應尊重老師們的專業,但理想與現實差距很大,必須打個3、4折,老師們還是來了,實在很感動。」

背武器換背樂器 看見希望

在埔里投入音樂教育15年,謝東昇與劉妙紋發現許多璞玉,分別送到美國、日本、香港進修,孩子很爭氣,申請到獎學金,而生活費用則由謝東昇夫婦幫忙募款。

孩子學音樂之後,改變很大。廖嘉展引用一位校長的話,「以前孩子背武器,現在背樂器;以前孩子流浪街頭、碼頭,現在徘徊音樂教室。」廖嘉展與謝東昇共同的願景是,透過音樂的引導,啟發孩子更多新的可能。

(中國時報/謝錦芳)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談「Butterfly交響樂團」,對於支持台灣首支以鄉鎮力量扶持的交響樂團感到驕傲,但也因為經費籌措不易,感到傷神。(黃子明攝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談「Butterfly交響樂團」,對於支持台灣首支以鄉鎮力量扶持的交響樂團感到驕傲,但也因為經費籌措不易,感到傷神。(黃子明攝
「神奇的力量」翻轉下一代

炸油條30年 栽培孩子拉提琴

「你將來長大要炸油條,還是拉大提琴?」蕭俞麒為埔里人,小學3年級開始學大提琴,台南大學音樂系畢業後回到埔里,加入Butterfly交響樂團,成為音樂總監謝東昇的得力幫手。蕭俞麒非常肯定蛹之聲培力計畫把音樂帶進偏鄉,希望把埔里的音樂傳到世界各角落。

「我們家的油條是邊聽音樂,邊炸出來的,特別好吃。」蕭俞麒從小在爸媽的油條工廠拉大提琴,悠揚樂聲令人陶醉。蕭爸爸笑說,「從小帶著他到音樂班學琴,我們都是『提』琴家」。

台南大學音樂系畢業的蕭俞麒(前)是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第一梯成員,父母親從事炸油條工作,每天要在自家鐵皮屋頂著高溫工作十餘小時,全力支持孩子學音樂,家庭工廠也是蕭俞麒從小練琴的地方,媽媽乃慧鈴開玩笑說:「聽音樂的油條比較好吃」。(黃子明攝)

蕭俞麒是謝東昇在愛蘭國小教導的第一批學生。蕭俞麒爸媽炸了30年油條,全力栽培兒子學音樂,如今兒子成為埔里第一位在地的音樂老師。

蕭俞麒學大提琴,最初是好奇,沒想到越學越有興趣。他坦承,平時練琴很辛苦,壓力很大。小時候在家練琴,每天要練6小時,比賽前要練9至12小時,有時很孤單,看到其他小朋友在外面玩得很開心,是很大誘惑。

「有幾次練琴練到哭了,一度想放棄,但心中有一個聲音,幫助我堅持下去。」蕭俞麒說,「音樂有神奇力量,有時功課不好,心情很低落,回家拉一拉琴,心情就開朗起來了。」

埔里國小弦樂團家長會長吳孟莉有三個孩子都是蛹之聲樂團成員。吳孟莉家中開照相館,她說,「三個孩子學琴,都沒有上安親班,他們氣質變好,也變得積極、穩重,做事情會很專注。」

吳孟莉也發現,孩子學會自己分配時間,孩子們晚餐過後開始練琴,他們的課業都是中上,有拿獎學金。她也肯定謝東昇與劉妙紋相當重視孩子的品格教育,訓練孩子合群,會考慮到其他人。

「埔里有許多弱勢孩子,為了讓這些孩子有更多機會,希望外界多贊成助蛹之聲培力計畫。」吳孟莉表示,要在埔里推動音樂教育、成立樂團很辛苦。

(中國時報/謝錦芳)

蛹之聲培力計畫扎根

埔里小革命 音樂改造偏鄉

洛杉磯愛樂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杜達美(Gustavo Dudamel)為南美洲首位進入國際樂壇的巨星,也是委內瑞拉音樂救助系統(El Sistema)培養的傑出音樂家。Butterfly交響樂團團長廖嘉展與音樂總監謝東昇共同推動「蛹之聲音樂培力計畫」,學習El Sistema精神,讓音樂走進偏鄉,希望埔里變為幸福音樂小鎮。

委內瑞拉音樂救助系統創辦人艾柏魯(Jose Antonio Abreu)為知名音樂教育家、經濟學家,曾擔任國會議員、文化部長,1975年發起音樂救助系統,以音樂改造社會,讓委國貧民窟的孩子遠離毒品、槍枝與犯罪。有感於艾柏魯透過音樂啟發數十萬孩子的天賦,廖嘉展與謝東昇等人也在埔里發動音樂社造。

麒麟國小校長楊順興非常喜歡音樂,曾學過大提琴,他主動邀請Butterfly交響樂團到學校表演,並加入「蛹之聲培力計畫」,培養學生們吹陶笛、豎笛,他發現,學生們在自信與表達方面有很大進步。麒麟國小學生原有30人,目前已成長至47人。

偏鄉孩子較少有機會到音樂廳欣賞音樂,楊順興說,有一次帶學生們去音樂廳,孩子們反映,「好震撼,竟然有這麼好聽的音樂。」楊順興認為,孩子們學樂器,讓音樂走進生活,使他們的人生更豐富。

劉妙紋回憶,有一次在美國參加Sarasota音樂節,長達一個月,小鎮上老人家每晚盛裝相約參加音樂會,他們可以個別贊助有潛力的年輕音樂家,負擔其食宿費用。希望將來有一天這樣的音樂節可以在埔里舉行。

由於資源貧乏,埔里邁向音樂小鎮之路,相當坎坷崎嶇,除了地方鄉親熱烈支持外,需要更多有心人共襄盛舉。

(中國時報/謝錦芳)

「Butterfly交響樂團」利用周末在紙教堂演奏,暨南大學學生賴又嘉(左圖右一)擅長吹法國號;排灣族少女黃欹(右圖)參加「Butterfly交響樂團」排練,目前就讀復臨國際學校,未來打算走音樂的路。(黃子明攝)
「Butterfly交響樂團」利用周末在紙教堂演奏,暨南大學學生賴又嘉(左圖右一)擅長吹法國號;排灣族少女黃欹(右圖)參加「Butterfly交響樂團」排練,目前就讀復臨國際學校,未來打算走音樂的路。(黃子明攝)
劉妙紋(右)是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靈魂人物之一,她擔任指揮,也親自教學。(黃子明攝)
劉妙紋(右)是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靈魂人物之一,她擔任指揮,也親自教學。(黃子明攝)

  • 企畫、執筆:謝錦芳
  • 攝影:黃子明、陳怡誠、張鎧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