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外長王毅與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在泰國的會晤,是去年11月舊金山拜習會後「小陽春」的延續。正因為這段「小陽春」,原本可能「地動山搖」的2024大選,賴清德當選後並未引起太大的波瀾。然而,美中關係陰晴不定、大陸促統壓力只會更綿密,兩岸關係下一步該如何走,取決於兩岸執政者的智慧。
台灣問題 美中相互保證
王毅與蘇利文的會晤,外界多聚焦在紅海危機與台灣選舉的意見交換,但有一個重點被忽略,就是雙方對舊金山拜習會後,美中之間各個管道的溝通做了梳理與總結,並就下一階段溝通做出安排。短短兩個多月時間,美中外事、商務、財金、氣候、農業、執法等高層溝通全面恢復,最敏感、中斷時間最長的軍事領域,也在華府進行首次磋商。從泰國會晤雙方新聞稿來看,美中高層對這一輪各領域密集溝通的成效相當滿意。
上述美中高層密集溝通,均跨越1月13日的台灣大選。也就是說,兩國記取2022年裴洛西訪台造成雙方關係緊張、溝通全面中斷一事的教訓,而願積極溝通、累積互信,才能化解這場選舉對美中關係可能的風險。美方學者認為,「相互保證」起到重要作用:北京保證和平統一,只要台灣不觸及《反分裂法》,就不尋求武力解決;美方保證不支持台獨,樂見兩岸對話,對兩岸問題和平解決的最終結果不持立場。
在「相互保證」下,儘管雙方在台灣問題上仍有極大的分歧,但還是建立了一定的互信基礎。正因如此,雙方才能擺脫賴清德當選的衝擊,讓既定高層會談能按表操課。美中關係可控,大陸對賴清德當選的反應就能夠節制,雖然在外交上拿下邦交國諾魯,東部戰區在台灣周邊舉行「海空聯合戰備警巡」,M503航路不再偏西飛行並啟用W122、W123航路,但仍屬於施壓性質,事關重大的ECFA早收清單與貿易壁壘問題,至今仍留中不發,更沒有發動大規模軍事活動的跡象。
大陸的克制並不代表讓賴清德「過關」,而是源於對當前局勢的3個判斷:第一,美中關係的穩定更重要,只要穩住華府,台灣就不會「亂來」,同時可創造有利經濟復甦的環境;第二,賴清德僅以4成得票率「慘勝」,6成民意不支持民進黨、不認同蔡英文路線,證明台獨並非主流民意,也從側面說明大陸對台政策有效;第三,選後朝小野大,無論是兩岸民間交流,還是各層次對話或合作,並不悲觀,有重現生機的可能。
大陸自信 保持戰略定力
上述3個判斷,可以透過選前一個案例顯示出來:首先,舊金山峰會上,習近平向拜登否認2027或2035攻台時間表,民進黨「反中牌」失效,芒果乾激情不再,選民更關心民生議題;其次,投票前2個星期,在藍營努力下,大陸官方恢復部分屏東石斑、台東釋迦進口,惠及基層民生;投票結果顯示,賴蕭配在「綠到出汁」的屏東得票率不到5成、得票數低於2008年,非綠候選人在台東得票率高達72%。如果大陸讀懂上述3個環環相扣的事件,就應該對兩岸關係的前途,充滿戰略自信和定力,而非拘泥於「賴清德當選」或「民進黨執政」這5個字。
如果大陸能夠自信,保持戰略定力,一手穩定中美關係,另一手擴大兩岸交流,將「台東模式」、「屏東模式」複製到每一個縣市,無分藍綠,讓兩岸民間交流至少重新回到蔡英文首個任期的狀態。兩岸民間交流升溫,國際社會認知下的台海「戰爭風險」就會降溫,國際因素對兩岸關係的負面影響亦隨之降低,即便之後美中關係生變,也足以積累抵禦變局的能量;另方面,兩岸交流本就符合6成民意,若擴大民間交流,愈來愈多台灣民眾會對「融合」更加樂見,民進黨「反中牌」會更難打。
大陸常講對台政策不會受到某一次選舉影響,但每一次選舉都是大陸對台政策總結、改進和調整的好時機。原本預期民進黨2024勝選的政治亂流,兩岸關係已經安然度過,下一步如何因應520賴清德政府上任,大陸做得愈穩,台灣民心也就愈穩。(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