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3・Array

2024-03-23・Array
社評/兩岸聯手探索AI合作空間

 從ChatGPT到Sora,AI(人工智慧)飛躍式的發展,預示AI應用時代的來臨。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美國舉行的GTC大會堪稱「AI應用前景大觀」,除展示能夠帶來人工智慧計算領域飛躍的新一代晶片,也展示了其與各大公司在AI應用領域的合作,其中包括比亞迪、聯想集團等多家大陸企業,此外還舉辦了中文線上討論會。輝達對大陸市場開放的姿態,顯示對大陸AI應用市場潛力的認可。

AI應用市場深具潛力

 依據大陸研究機構數據,2023年大陸人工智慧企業超過4300家,核心產業規模達人民幣5784億元,預測到2035年將提升至人民幣1.73萬億元,全球占比可達到30.6%。大陸重視AI在智慧生產、醫療健康、金融科技、新消費等領域的應用,現已卓有成效。前不久的2024年世界行動通信大會,華為拆分出的獨立品牌榮耀發布的AI「眼動控車」、可「一芯八用」的AI筆電,小米發布的「人車家全生態」智慧平台等產品備受關注。

 大陸擁有最大的AI應用場景、最多的用戶和活躍的數據生產主體,這是大陸在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與美國尚有差距情況下,仍能發展出不錯AI產業的原因。從大陸釋出的訊息來看,技術轉化應用賦能其他行業,將是AI的發展重點。2月19日大陸召開「央企人工智慧專題推進會」,提出軍工、石油、船舶製造等央企將向社會開放AI應用場景,這意味「國家隊」帶頭提升AI技術在傳統工業、製造業領域的滲透率。

 大陸近來提出「新質生產力」,是希望包括AI在內的新興技術作為要素、催化劑去創造和釋放生產力,進而創造實際價值,以提升整體生產效率。2024年大陸《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人工智慧+」,便是希望AI能夠幫助實體經濟,這無疑為大陸AI應用市場提供了想像空間。

 AI的技術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至今已經歷多次突破,從IBM的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到Google的AlphaGo,每一次技術創新都被認為將對當下生產力帶來決定性衝擊。但回過頭看,這些技術既沒有對人類生活產生廣泛影響,也沒有給相關企業帶來巨大營收,最新財報顯示,2023年,廣告仍是Google的核心業務,占其總收入近80%。

 空有技術卻沒有應用場景和產業轉化,並不能帶來經濟價值,甚至可能隨時被「技術後浪」淘汰。大陸對「新質生產力」的需求,就體現出提升AI應用轉化的迫切感。

台青西進AI領域創業

 大陸AI產業發展雖快,也面臨一些問題。相較美國,大陸仍存在頂尖AI人才缺乏,基礎理論、顛覆型技術方面缺乏引領能力等問題。更重要的是,美國對大陸禁運關鍵技術——晶片,以「卡脖子」來延緩大陸AI產業的發展。大陸AI產業也因發展過快而缺乏統籌性,比如在OpenAI發佈ChatGPT後的1年多的時間裡,大陸推出了200多個大模型,進入了缺乏效率的「百模大戰」。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近日指出,「太多人做同樣的事,是社會資源的大浪費」,便是對這一現象的反思。

 有鑒於此,大陸發展AI更應發揮自身優勢,發展「人工智慧+」賦能實體經濟,注重協同發展,加速形成產業鏈。人形機器人競爭上,美國有3家不同領域的龍頭企業協同合作,Finger負責機器人本體的研發製造,OpenAI負責機器人智慧大腦的研製,亞馬遜提供物流場景,實現了人形機器人從研製到落地應用的產業鏈。這或許為大陸AI提供更開闊思路,也為兩岸AI合作提供更多想像空間。

 台灣掌握AI國際供應鏈中的關鍵:晶片產能,兩岸貿易以電子元件為最大宗,其中晶片最為關鍵。不少台青看好大陸數位經濟發展前景,紛紛西進AI領域創業。海峽兩岸暨港澳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發展論壇、京台科技論壇等也為業界提供交流平台。兩岸AI合作目前仍是淺嘗輒止,大陸積極推進「人工智慧+」,兩岸應嘗試更多產業鏈合作的可能性,為兩岸AI合作拓寬空間。(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