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6・Array

2024-04-06・Array
社評/由年輕一代牽起兩岸和平

 前總統馬英九再度訪問大陸,帶領「大九學堂」青年學子到廣東、陝西參訪,接著將前往北京。去年4月馬英九就曾帶領年輕人到大陸尋根;同年7月邀請大陸5所高校師生來台訪問,為兩岸青年交流創造機會。

新時代新共鳴 渾然天成

 自上世紀90年代兩岸開啟交流後,青年交流一直受高度重視,除相互開放學生就學、短期進修外,更舉辦了無數參訪、主題旅遊、以球會友、科創互動等活動。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北京先後提出「三中一青」、「一代一線」等對台政策指導方針,都以「青年」為主要對象,成效究竟如何?

 回顧1950年至1960年代抵台的大陸青年,對返回故鄉有著強烈的渴望。「鄉愁」是那個年代文藝作品中的重要主題。無論是詩人余光中、席慕蓉,還是作家白先勇、齊邦媛,他們在自己的詩歌和文章中,都借助意象抒發對大陸故土的想望。1970年代左右,台灣年輕人又掀起了一股對故國思念的創作熱潮,一批經典的校園民歌誕生,胡德夫的《鄉愁四韻》、費玉清的《夢駝鈴》等,都蘊含著時代感懷。

 那個年代兩岸青年並無連接,有的是台灣青年的「鄉愁」,在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中,轉化為一種積極力量,數十年來,守護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上周,齊邦媛教授辭世,享年101歲,又一位經歷過戰爭與離散傷痛的「外省一代」離世。這是否意味著,新一代台灣青年關於大陸的印象越來越模糊?

 其實,如馬英九所言,兩岸青年的交流「渾然天成,欲罷不能」。當代青年群體雖不再有老一輩人的「鄉愁」,但文化理解和情感認同仍是一脈相承。正因如此,台灣藝文界推出的與大陸有關的小說《巨流河》、戲劇《寶島一村》、電視劇《光陰的故事》、電影《回到愛開始的地方》、流行音樂《青花瓷》與《中國話》等,在當代兩岸青年群體中,都受到追捧。

 同時,在全球化背景下生長的新一代兩岸青年,又面臨一些新的共性問題。比如,關於薪資問題帶來的個人經濟壓力、「不婚不育族」面對的社會和家庭壓力、科技發展引發的就業難題等,都是兩岸年輕人同樣需要面對的。這也成為當前背景下,兩岸青年互鑒交流新的群體共鳴。

 兩岸青年有新共鳴,然而,目前兩岸青年交流多停留在教育領域,且只有少量學位生和交換生往來於兩岸之間。

 這是因為民進黨2016年執政後,兩岸失去政治互信,與大陸的隔閡在這8年裡不斷加深,兩岸青年教育交流規模亦隨之銳減。2022年,在台的大陸研修生和學位生降至10年來最低點,僅3143人;這一數據在2015、2016年期間,每年逾4.1萬人。

兩岸良性對話 重要引擎

 不過,在兩岸民間單位推動下,一些以學生青年群體為主的夏令營,圍繞科創、體育賽事,仍然給兩岸青年留下了許多難忘的互動。只是,這些交流活動往往受時空限制,熱絡氛圍有時也難免曇花一現。

 交友比樹敵困難。在當前兩岸關係情境下,實施限制青年與大陸交流互動的政策,切斷兩岸青年的連接,用對抗的方式處理兩岸關係,既是一種惰性,亦十分危險。台灣民眾最關注的議題,還是「戰爭與和平」。對於執政者而言,如何有效疏解兩岸局勢引發的緊張和焦慮,值得深思。

 兩岸關係與中日關係性質不同,但不妨看看日本的做法。中日兩國之間多批次的青年交流項目,一直是雙方關係的重要推力。多年來,中日政治關係的冷淡,沒有阻礙日本企業對華投資的熱情。很大程度上,兩國青年交流為之搭起了重要溝通管道。有鑒於此,未來台灣社會如何發展、兩岸問題如何解決,兩岸青年交流無疑將在這些關鍵議題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隨著X、TikTok、Instagram、YouTube、Facebook、小紅書等新媒體社交科技的不斷發展,兩岸青年雙向互動「擋得了一時,擋不了永遠」。青年交流是兩岸良性對話、善意溝通的重要引擎。多把目光放在兩岸青年交流上,讓青年透過實實在在的交流交往,減少內心誤解和隔閡,兩岸之路將會越走越寬。(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