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1・Array

2024-06-01・Array
社評/讓企業自主性的動能再次煥發

 一年一度的台北國際電腦展即將揭幕,雖歷經43個年頭,但在AI題材帶動下顯得老當益壯,關注度再創新高。輝達的黃仁勳、AMD的蘇姿丰、美超微的梁見後,高通總裁艾蒙、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等巨頭齊聚一堂。只可惜兩岸人員往來尚未恢復,大陸資通訊業者、業內智庫和投資圈人士,及專注科技報導的媒體人只能望海興歎。

扮演中美善意第三地

 試想,在中美科技與貿易戰日益緊迫當下,台灣若能敞開大門,讓大陸資通訊領域專業人士能來台參加會展、聆聽演講,或傳播會場上激盪迸發的行業洞見,或分享黃仁勳在台北街頭尋訪美食的花絮,不都是台灣軟實力的最好宣傳嗎?

 此外,經濟和美國緊密相連的台灣,在科技版圖中,仍可扮演中華民族的「氣眼」角色,讓中美兩強人為製造的人際交流和產業聲息互通,可以在台灣土地上重新接上。在保持人員往來、資訊流動、資本進出的開放性和維護智慧產權等法治環境等要件下,促成全球供應鏈和研發鏈上的關鍵環節在台灣落地,才是提升台灣安全最好的「矽盾」。

 許多業者擔心,隨著美國主導的脫鉤斷鏈深化、圍堵中國高科技發展的「小院高牆」日益擴大、加高,全球科研趨勢和新興領域的行業標準,恐將走向「部落化」和非此即彼的體系性對立。

 在這種逆潮下,如果台灣能同步累積自身與華盛頓和北京的互信,保持相當的中立性及重申對各方的友好與非敵意,一如瑞士、新加坡、杜拜、阿布達比等金融、能源和物流運轉樞紐那樣,那麼台灣或可扮演中美兩大科技生態圈和投資紐帶的善意第三地。

 當然,這麼做的前提是,台灣必須守住「交好一方,但不傷害另一方利益」的原則,不做一方圍堵打壓另一方的絆馬索。在產業發展策略和全球角色定位上,積極維護產業主體性,清醒判斷台灣最大利益的所在,才能真正贏得各方尊重。

 回顧和台灣行業生態競爭性最強的韓國,當2022年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的裴洛西訪台後續訪韓國時,韓國總統尹錫悅以休假為由避見,為的就是不願以最高領導人身分,直接面對美方要求韓國半導體產業「選邊站隊」的施壓。如今,日韓雖在地緣政治戰略上與美國深度綁定,但不妨礙時隔4年半後「中日韓高峰會」的舉辦與共識的凝聚。

從鬆綁民間交流開始

 日韓同意與大陸在科技、氣候變化、數位化轉型、工業人才培育、避免供應鏈中斷等目標上合作,並以「東協與中日韓合作基金」為工具支援區域內新創企業;推進擴大「中日韓+X」智慧財產權合作。為了應對在AI等領域發生的技術突破和治理新挑戰,中日韓三國還將盡快恢復科技部長和資訊通訊部長會議機制。

 兩岸關係本質與中日、中韓關係不同;但日韓在地緣安全和產業發展的天秤上,對關係平衡的把握之道,有很多可供台灣借鑒之處。在為期兩天的軍演後,賴清德重提希望與大陸透過交流合作,增進「瞭解、理解、諒解、和解,創造互利互惠」,但千說萬說不如向前走一步。

 台美經濟關係因全球科技冷戰而升溫,但大陸正轉向由內需拉動的新增長模式,將為台灣企業提供傳統三角貿易外的新科技商機。特別是光風能發電、智慧電網、電動車、物聯網與智能家電、機器人與自動化產業和大數據算法等領域布局雄厚,消費量龐大而穩定,許多產品還需要「插上AI的翅膀」,成長潛力無窮。

 台灣擅長的高端半導體、印刷電路板、被動元件、AI伺服器、高階材料與精密機械等,正與大陸下階段的發展需求有顯著的契合之處。實業界出身、富兩岸實務經驗的經長郭智輝知之甚深,經濟部應成為賴政府維護兩岸務實合作和經濟循環量能的積極力量。

 台灣經濟發展70年來,靠企業自主追求利潤的動能成長至今,既然兩岸公部門協商重啟無望,賴政府何不放手讓兩岸企業家自由交往,讓企業自主性的動能再次煥發?(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