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嫦娥6號探測器6月2日成功登陸月球背面,於4日攜帶月球岩石和土壤樣本升空,預計25日回到地球,這是人類首次登陸月球背面,極具意義。大陸在太空探索的進展,讓美國產生危機感,稱大陸企圖謀取太空霸權,歐洲科學家擔心未來將很難再和中國合作。
繞月落月採樣 掌握技術
嫦娥6號採集的樣品,堪稱最古老的月球土壤,地質年齡高達40億年。嫦娥6號是大陸探月工程重要的一環,於2014年啟動。2009年嫦娥1號可控撞月成功,2019年嫦娥4號登陸月球背面;2020年嫦娥5號完成月表採樣,自此大陸完整掌握繞月、落月和採樣返回技術。
面對大陸探月取得的成果,美國太空總署(NASA)尼爾森署長多次警告,「中美太空競爭」已登場。中國大陸將於2030年送太空人登月,美國「阿提米絲計畫」則計畫於2026年登月,雙方展開「你追我趕」的競爭,尼爾森於2023年1月說,美中競爭趨於激烈,未來兩年可能決定誰佔上風。
相較於月球,美國更擔心的是火星的競爭。BBC報導說,相較月球樣本給研究太陽系秘密帶來的科學價值,火星所能提供的秘密可能更多,如:生命的起源、人類是否宜居等。美國和歐洲太空總署都致力於取回火星土壤樣本,但預算和議會的阻礙延緩了他們的進展,這意味中國在火星之爭可能搶先邁出一步。
對美國來說,月球是前往火星的門戶,可能這個原因,在探月任務方面未見排斥大陸的動作,反而出現願意合作的跡象。4月26日武漢中國地質大學舉行一場評審會議,來自6個國家的10位科學家提出借用嫦娥5號月球樣品的申請,都得到初步批准,其中5位科學家來自美國。在「沃爾夫條款」鎖死中美太空合作的背景下,此一發展令人意外。
2011年美國通過「沃爾夫條款」,禁止與中國進行太空合作。但為了讓NASA資助的5位美國科學家能夠借用嫦娥5號採集的月球樣品,美國國會於2023年11月專案准予豁免,開啟美中太空合作的先例,美國研究人員希望取得嫦娥5號樣本,是兩國合作的開始。嫦娥6號成功採集到月球背面樣本,美國航太專業網站「太空新聞」給予高度評價,他們期待美國太空總署也能分享月背的樣本。
中國探月成果 分享國際
月球是人類開展深空探測的起點,面對未知的外太空,須要全球的頂尖科學家共同合作。近年俄羅斯航太、歐洲太空總署(ESA)都發布一系列探月計畫,掀起新一輪探月高潮,在此趨勢下,大陸正同多個國家、組織深入開展太空國際交流合作,分享發展成果。嫦娥6號著陸器攜帶歐洲太空總署的月表負離子分析儀、法國的月球氡氣探測儀、義大利的激光角反射器等國際載荷,都在月球背面順利開機,完成預定工作。
歐洲與中國之間太空合作歷史悠久、項目眾多,嫦娥6號發射時,參與研發氡氣探測儀的法國科學家加諾斯,曾接受德國之聲的訪問,報導中形容他「雙眼放光」。歐洲太空總署一名參與嫦娥6號任務的技術官員稱,中國的探月工程是和平的任務,不是你死我活的鬥爭,「一個國家的成就,激發另一個國家更大的努力」,這是積極的競爭。
大陸的態度是開放的,嫦娥7號將攜帶埃及、巴林、義大利、俄羅斯、瑞士、泰國、國際月球天文台協會等7個國家與組織的6台載荷,計畫於2026年前後發射。太空探索不應製造分化,更不該視為新冷戰。大陸長期以來始終秉承和平利用太空的宗旨探索太空,已與多個國家簽署和平利用外太空諒解備忘錄。中國大陸希望繼續和歐洲合作,並分享探索成果,至於美國,其態度是關鍵因素。
合作探索太空應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期待美中兩大國攜手合作,共同創造人類寬廣的未來。(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