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3・Array

2024-07-03・Array
社評/讓中日互視為仇的歷史翻過頁

 蘇州日本人學校附近發生無差別殺人事件,學校女導護胡友平為保護日籍母子安全而遇難,在中日兩國都引起震撼。日本外相上川陽子對胡友平勇敢的行為表示敬意,日本駐北京大使館降半旗致哀。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稱胡友平展現了中國人的善良及勇敢,並對其犧牲表示哀悼,追授「蘇州市見義勇為模範」。

胡友平義行 中日友誼模範

 中、美競爭格局下,中日關係遭遇困難,因而放大中國人對日本的負面情緒。事件發生後,「仇日」、鼓動民族主義的網路留言湧現,藉故煽動極端民族主義,企圖將突發社會事件上升為中日外交事端。所幸網易、抖音等社群平台發出公告,整治蓄意造謠傷害中日關係的「仇日」言論,以免激化反日情緒,影響在大陸日本人的正常生活步調。

 蘇州毗鄰上海,日資企業群聚,日僑的安全不容蓄意破壞。《環球時報》前總編輯編胡錫進解讀,網易、抖音整治仇日言論,反映中國官方的意志。中、日兩國政府與人民皆理性應對日本母子蘇州遇襲案,代表雙方無意讓雙邊關係繼續惡化。

 北京避免此社會事件造成日本人對中國心理距離疏遠,影響雙方正常的旅遊及訪問,此為維繫關係的根本所在。日本駐北京大使金杉憲治認為,中國治安良好,單一事件不會造成外交問題,但對中國形勢的認知,需要與主要國家持續交換資訊,維持滾動式的調整。日本外務省未升高對中國的旅遊警示,維持雙邊人員往來。

 2022年6月前中共中聯部副部長于洪君在全球化智庫(CCG)《中國與全球化論壇》上表示,網路上有人將中國與西方、美國的對話溝通,視為「恐美親西」,此種情緒嚴重影響理性的對外交流,特別是與美國及西方國家的對話。大陸一些網民仇外、排外的激進民族主義對中國外交構成負面影響,更有違「和平發展」的改革開放戰略,此為北京所不樂見。

 近年來,受中日關係緊張及日系企業在大陸的業務調整影響,在陸日僑持續減少,但中國仍是除美國外,最多日人僑居的國家,且從日商的海外網點數字來看,中國仍高居首位,遠超過居次的美國,這些數據反映中日經貿關係,未因美、中貿易戰而完全脫鉤,仍相當緊密。

 在大陸的日商與日本留學生對中國人的認識,不似日本國內充斥著負面刻板印象,他們透過長年與中國人的交往,體會到中國式的質樸溫情,不再有日本人、中國人的意識形態藩籬。中國人的坦率使在華日人不再糾葛於日式溝通的「本音」(真心話)與「建前」(場面話),而多了份自在。《日本經濟新聞》直言,在華日人從數量多轉向品質高,更深的扎根於中國,能適應在地環境的人才亦逐步增加。

遺華孤兒情 歷史和解有望

 日本笹川和平財團組織的中日青年交流,希望年輕世代不要只關注歷史問題,而須著眼於未來。中日兩國政府透過民間的交流深化相互認識,了解中日關係背景及雙方國情,始可彼此理性以對,而非一味地反對,此乃結構性改善中日關係之所繫。

 近代的戰爭歷史為中國人「仇日」的癥結,制約中日友好的推進,但二戰後被遺棄在中國的日本孤兒與中國養父母的故事,為中日的歷史和解留下餘地。「中國歸國者/日中友好會」、「中國養父母謝恩會」等日本NPO在中、日的官方歷史之外,寫下另篇令人動容的庶民中日關係史。在中日戰爭結束後的赤貧狀況下,收留、養育敵國孤兒的中國人,若無人性之愛是萬無可能,其中甚至有人犧牲親生兒女或自己,只為保全收養的日本孤兒。

 胡友平的犧牲喚起遺華日本戰爭孤兒的歷史記憶,日本文學家山崎豐子以遺留中國孤兒為主角創作的《大地之子》,刻畫在苦難時代中人性的至善與至惡,娓娓道出無辜的日本戰爭孤兒,在中國為日本軍閥背負「仇日」的血債。山崎豐子在後記中寫下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與她的一席話,「不必把中國描寫得多美麗,把中國的缺點和黑暗面全寫出來也沒關係。如果那就是真實,就能為真正的中日友好做出貢獻。」

 胡友平與網路社群皆為中國的真實,其間的光與影交織出中日關係的本質,但仇恨難以超越歷史的原罪。胡友平與遺華日本孤兒的故事,折射出中國人的厚德載物及大愛無疆,源自中國文化的人性是推進中日友好的動能,將中日關係帶離互視為「仇」的戰爭歷史。(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