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8・Array

2024-07-28・Array
社評/因應極端氣候兩岸須合作

 極端氣候問題愈來愈嚴重,數據顯示,2023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今年溫度可能更高,6月不但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6月,而且全球地表均溫已連續13個月破同期紀錄,比工業化前均溫高攝氏1.5度,專家預測今年的年均溫可能再創新高。

氣候變遷危害 不容漠視

 無論在歐洲、美洲還是中國大陸或台灣,高溫、強降雨、洪水、乾旱等極端氣候頻頻出現,凱米颱風過境,高雄茂林單日降下1217.5毫米雨量,史上第5高。極端氣候對農業、觀光、交通、運輸等行業都造成負面影響,阿里山高山茶因缺霧缺雨而減產。極端氣候對環境、產業、人類生存安全的危害不容漠視。

 減緩氣候變遷以降低衝擊,已成為全球共識,絕大部分經濟體都將淨零減碳視作發展戰略的關鍵。台灣已宣布「2050淨零排放」目標,立法院去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總統府規畫成立的「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即將開始運作。

 然而,一些國家在應對氣變問題上卻出現猶疑。走在減碳前緣的歐洲,因右翼政黨崛起,綠色政黨和自由派遭到挫敗,歐盟能否繼續推進綠色轉型,讓人存疑。

 同樣,美國總統與國會年底即將改選,支持積極應對氣變的民主黨選情堪憂,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否定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問題的存在,第一次任期內曾退出因應氣變的《巴黎協定》,據美媒爆料,他最近向石油大亨承諾,上台後立刻推翻拜登推動的清潔能源與電動車等政策,並將禁止環保新規立法。

 淨零減碳遭遇逆流,重要的一點原因是淨零減碳成本高昂,當各國都承受經濟衰退、能源價格高漲與通貨膨脹壓力之際,實在難以承受。但是,中國大陸頂住壓力,堅持減碳、綠色轉型,同時保持經濟高品質增長。

 大陸曾因一味發展經濟忽視環保而飽受詬病,後來綠色轉型成為政府和民間的共識,舉國努力下,「天更藍了、水更綠了」已是民眾的直觀感受,更重要的是,大陸在綠色轉型中找到「金山銀山」。外貿出口中的「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光電產品,於2023年突破萬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製造」向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的標誌。

 在因應極端氣候問題上,台商應能與大陸深度交流合作,首先,政治阻力較小。因應氣變是全人類共同挑戰,中美戰略博弈激烈,但在氣變領域的合作卻始終是亮點。兩岸企業在相關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政治敏感性較低,也更具可行性。

大陸綠能市場 值得深掘

 其次,發展潛力大。據國際能源署測算,未來十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將持續強勁增長,2030年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2年的4倍多;全球太陽能發電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GW,是2022年的約4倍。

 剛剛閉幕的中共三中全會,再次重申綠色低碳發展,無論是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還是消費品以舊換新,在在強調節能減碳。2023年底,大陸風電、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量達到10.5億千瓦,占全球新能源總裝機量的4成;新能源汽車銷售近950萬輛,連續9年居全球第一。強勁的需求將帶來大量的投資,台企不可錯失機遇。

 大陸廣闊的綠能市場空間值得深掘,譬如新能源車充電樁的布建量,還滿足不了使用的需求,台灣擁有強大的充電樁製造能力,譬如台達電,產能已躋身全球前五。2021年和2022年,大陸可再生能源項目對外簽約額連續增長,年增長率達到13%,2023年前3季大陸企業海外可再生能源項目投資簽約額達到38億美元。台達電能夠插旗美國充電樁市場,也可以與大陸企業一起開拓東南亞新藍海。

 兩岸政治關係緊張,人員交流與經濟合作更為重要,希望大陸以更開放的態度、務實的政策拉緊兩岸人心,盡最大誠意避免經濟脫鉤。兩岸地理位置接近,極端氣候威脅的性質與強度類似,理應相互合作。(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