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銷售年增率從上月3.7%下滑至2%,遠低於市場預期的3.4%,更寫下18個月新低紀錄。無獨有偶,今年上半年大陸餐飲業倒閉達106萬家,比去年一整年52萬多出1倍以上。種種數據顯示,十多年來大陸經濟主要成長動能消費,引擎轉速減慢,將拖累整體經濟表現。
房市興衰牽動消費心理
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統計,2023年大陸消費對GDP貢獻率再度突破8成,達到82.5%,是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以來新高。與內需消費息息相關的第三級產業,對GDP貢獻率也回升到6成以上(60.2%),相較第二級產業持續下滑至33.9%,消費毫無疑問是拉動大陸經濟的火車頭。
正因如此,找回民間消費信心,讓民眾願意也敢放手消費,應是北京當務之急。從年初以來大陸中央及地方推出一連串刺激消費措施,包括打造假日經濟,將消費融入健康、文旅、數位及綠色等概念,藉以擴大市場需求,不難看出北京拉抬消費的用心,也為大陸內需市場復甦增添不少動能。只是,從實際數字來看,顯然還是不夠。
主要是房地產市場低迷,並未獲得太多改善,連帶減弱企業及民眾對未來的期待,消費變得更為保守。大陸居民財富結構中將近7成是以房地產為主的實體資產,房市興衰牽動著居民消費心理,體現在物價上,就是欲振乏力的通膨數字。今年1~6月,大陸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始終在1%以下,雖不至陷入通縮,但也代表市場買氣的疲軟。
另一方面,因為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即便人行持續透過降準降息釋出巨大流動性到市場,但最終這些資金多數還是回流到儲蓄體系,連帶壓抑消費的表現。根據人行統計,居民及非金融企業定期存款,6月餘額都寫下歷史新高,分別達到106.2兆及55.7兆人民幣。居民定期存款規模甚至較疫情前成長1倍以上,顯見市場儲蓄傾向遠高於消費意願。
房市低迷疊加經濟不確定性,讓大陸整體消費市場走向惡性循環。對此,大陸從中央到地方,不斷端出政策牛肉,希望扭轉消費不振的局面。這次三中全會最令人眼睛一亮的,就是消費稅改革的定調。消費稅徵收環節將後移並穩步下劃地方,以提高地方財政自主能力,同時刺激消費。
吸引買氣擴增地方財源
消費稅改革主要有兩個重點。一是徵收環節後移,將過往消費稅徵收地區,從生產地轉向消費地;另一是下劃地方,透過中央放權讓利,將過去100%由中央徵收的稅目,逐步改成部分比例或品項由地方徵收。未來消費稅將從中央獨享稅變成中央地方共享稅。毫無疑問,這是自1994年消費稅推出以來,歷經多次重大調整後最劃時代的一次變革。
此一改革的好處顯而易見。「後移」可以誘使地方政府加碼提振內需消費,「下劃」則可為地方帶來新的稅源,緩解現階段地方財政困窘問題。雖然目前「下劃」比例及品項細節仍未出爐,但就以2023年大陸實際消費稅收入來看,高達1.6兆人民幣的規模,即使「下劃」比例50%,也可為地方帶來8000億人民幣的稅收,不可謂不大。
大陸光大證券估算,消費稅改革至少可提高地方財政收入6個百分點。對於化解地方財政壓力,絕對能起到一定作用。不過,這些稅源收入不會憑空掉下,還是得靠地方自己本事,才有機會爭取的到。換句話說,接下來地方政府必須思考,需端出什麼樣的政策牛肉才能做出市場區隔,吸引買氣帶動消費,進而擴增財源。而中央政府能做的,則是可以考慮多讓利一點,譬如提高「下劃」地方比例或擴大品項範圍。
大陸經濟復甦步調能否加快,癥結在於消費。如何改變民眾及企業心理預期,增強消費韌性,是大陸中央及地方政府責無旁貸使命。若要以提振消費擴大內部需求,經濟政策就要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方向已經決定,就要趕快落實。(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