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7・Array

2024-08-07・Array
社評/緩解台海軍事對峙的關鍵

 賴清德總統出席「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台北峰會,獲贈一幅台灣地圖。這張地圖以中華民國防空識別區為邊界,並清晰標註出海峽中線,IPAC會員簽名集中在中線東側,象徵與會人士挺台之心,也反映出西方世界以捍衛自由民主之名,推動台海「要塞化」的用意。

捲入大國戰略較量

 兩岸和平現狀雖仍維持,但定時炸彈指針並未停下,不僅兩岸軍事對峙,中國與美國及其盟友的戰略博弈亦以台海為前線。中共軍機擾台已常態化,單日架次最多103架次,最近距離淡水37浬、鵝鑾鼻33浬。美軍與印太、北約盟友軍艦穿越台海亦常態化,美軍機在西南空域活動日益頻繁,頻率接近在大陸南方空域的偵察。

 台海實質進入「準戰爭狀態」,即尚未發生戰爭,但各方都在為戰爭做準備。大陸在台海軍事活動可劃分為三層次:一是宣示性質,如台美政治互動出現突破,或台方言論刺激北京時,會針對性升高軍事存在度和壓迫感;二是演訓性質,東部戰區本就以對台動武為訓練科目,隨著軍力發展,自然加強台海封鎖、反介入等訓練;三是戰略競爭性質,針對美中區域性乃至全球戰略競爭需要,這一部分台灣身不由己。

 例如,美軍與歐洲、北美、澳洲盟友聯合穿越台海,並以「航行自由」為名宣示行動正當性,大陸即與俄羅斯海空軍組隊,穿越宮古、白令海峽,進入美日防空識別區,同樣理直氣壯表示擁有自由航行的權利。從這個角度來看,台海已經深度捲入大國戰略較量,中共軍機擾台,「擾」的對象未必一定是台灣,而擾台強度除了天候因素相關外,更多是對美鬥爭的考量。

 賴清德520就職演說、IPAC會議致辭,先後兩次確認台灣作為「第一島鏈」的軍事地位,而所謂「島鏈」概念,恰恰與民進黨念茲在茲的「台灣主體性」背道而馳。「島鏈」是以美國為中心、東西方陣營對抗的概念,若以台灣為中心(或主體),不應自動代入「島鏈」角色,而應視自己為東方與西方、中華文化與西方文明的板塊交匯,以此定位自身對世界和平的正面角色。

 民進黨對中共軍機擾台,一概以「侵門踏戶」打悲情牌、恐慌牌,想到的是如何操作台海緊張情勢增加選票和政治利益,並順勢打擊在野黨,這套操作玩久了,反而變成「狼來了」。如果說兩三年前,共機擾台「創紀錄」新聞,還多少能觸動台灣民眾的敏感神經,如今早已見怪不怪。換言之,民進黨口中那些意圖麻痺人民心防的「第五縱隊」,其實指的是自己。

喊狼來了見怪不怪

 當然,美中關係治絲益棼,拆除台海定時炸彈並不容易,因為牽扯的因素與當事方太多,由不得台灣做主。但是,台海軍事對抗的根源是美中台三方對「兩岸可能有事」的戰略判斷:大陸認為民進黨不承認一中,可能觸發《反分裂法》動武條款,必須做好軍事準備;美方認為大陸決心對台動武,必須強力嚇阻;台方則認為面對中共對台武力威脅,只有全面倒向美國,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曾私下向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抱怨,美國意圖慫恿北京對台動武,但他不會上當,消息傳出後美方立即反駁。從這一段交鋒來看,美中對彼此的台海戰略認知都有誤判。不過,隨著近一年來美中高層對話恢復,雙方充分交換了台海議題底線與認知,因而賴清德勝選、就職,美中並未爆發重大軍事或外交摩擦。在美中台三邊架構下,美中、美台之間具有一定互信與溝通,現在,緩解台海緊張的關鍵在兩岸。

 台灣仍維繫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大陸未放棄和統路線、美國支持兩岸和平解決分歧,「台灣不獨、大陸不武、美國促和」的台海和平默契仍然存在。賴政府的兩岸論述,已從「兩國互不隸屬」演化為「兩區互不隸屬」,若繼續演化為「兩岸是兩區」就更接近「兩岸是一國」的內涵,當可重建政治互信,也是台海「去要塞化」、台灣扮演中西文明匯融,而非第一島鏈棋子角色的契機。(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