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英國、美國和以色列等國於5日在立陶宛維爾紐斯簽署了世界上第一個號稱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人工智慧公約》(下稱《公約》)。但專家指出,此《公約》已流於形式,存在許多漏洞和全面豁免。
《人工智慧與人權、民主和法治框架公約》由加拿大、以色列、日本及澳洲等57國歷經兩年起草、於今年5月通過後,在9月5日於立陶宛舉行簽署儀式。歐盟、英國、美國、以色列、安道爾、喬治亞、冰島、摩爾多瓦、挪威和聖馬利諾於當天簽署。
《公約》主要關注保護受AI影響的人的人權,並呼籲人工智慧(AI)可能帶來的風險,同時促進負責任的AI創新。《公約》將於五個簽署國批准之日起3個月後生效。《公約》涵蓋公共部門和私營公司使用AI的原則和義務。簽署國可以選擇通過立法、行政或其他措施來實施這些條款。
路透報導,儘管《公約》號稱有法律強制力,但參與起草《公約》的歐洲非營利法律組織中心(ECNL)法律專家法努奇(Francesca Fanucci)表示,《公約》已被淡化為一系列寬泛的原則,而不是規定性的權利和義務,引發對其法律確定性和有效可執行性的嚴重質疑。《公約》豁免了用於國家安全的AI系統,且相對於公共部門,對私人公司的審查有限,這些都是缺陷。「這種雙重標準令人失望」。
歐洲理事會表示,這種彈性是由於全球司法體系的差異所造成。只要尊重國際法和民主進程,各國執行保護國家安全利益活動時,不必遵照《公約》。各國應自己評估在AI風險可能與人權標準不相容的情況下,是否需要暫停、禁止或限制使用AI。
澳洲政府5日表示,澳洲計畫導入包括人為介入和透明度在內的人工智慧規範。澳洲工業暨科學部長休斯奇(Ed Husic)當天公布了10項新的AI系統自發性指引,並表示政府已針對是否在未來強制實施這些指引,啟動為期1個月的諮詢。
休斯奇告訴澳洲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我們認為不再有自我監管的權利。在2030年之前,AI預計將在澳洲創造20萬個就業機會…因此,讓澳洲企業正確地開發和使用AI技術至關重要。(旺報/張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