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徵收100%、對太陽能電池徵收50%、對鋼鐵、鋁、電動車電池和關鍵礦物徵收25%關稅,幾乎同時大陸發布2024年版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取消製造業最後2個外資禁止投資項目,等同製造業全面對外開放投資,代表對製造業競爭力的自信。
製造業全面開放投資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基礎,也是大陸最早對外開放的領域。如今大陸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23年大陸製造業增加值全球比重占約30%,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大陸有220多種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出口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
近年大陸高端製造業的突破,帶動了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國產C919大飛機研製,形成了集設計、製造、試飛、配套於一體的民用航空產業布局,實現在新材料、現代製造、電子資訊等領域技術的集群式突破;新能源汽車帶動了晶片、電池、自動駕駛、車載軟體等相關產業的加速發展。
不過,大陸製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6年28.1%下降到2023年26.2%,2013年至2022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口製造業占比,同步下降近7個百分點。大陸在大飛機、電動車等先進高端製造業雖有所突破,但製造業整體還是處於中低端,加上服務業還難以完全承擔起拉動經濟增長主引擎作用,製造業占比持續下降,引起大陸高度重視。
造成大陸製造業比重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自2000年以後,全球主要經濟體製造業比重都出現下降趨勢,無論是製造業占比本較低的美國、英國、法國,還是占比較高的日本、德國、韓國,亦或是墨西哥、巴西、印度、越南等新興經濟體皆如此。其次,先進國家從供應鏈安全的角度,實施「再工業化」,採取貿易保護措施,再加上其他新興經濟體承接產業轉移,使大陸製造業升級面臨雙重壓力。
從全球經濟發展來看,英國、美國、日本等先後成為經濟強國,都與大力發展製造業相關。當一個國家製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合宜區間後,製造業在技術創新、產業帶動、出口擴張等方面能夠發揮強大的作用,而服務業效率提升能夠起到經濟增長引擎的作用,那麼在這個階段出現的製造業比重下降就被視為成熟的「去工業化」。
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若經濟發展尚未達到這一標準,製造業比重出現過早、過快下降甚至「脫實向虛」,就應當警惕。過去的經驗證明,一些後進經濟體過早「去工業化」,不僅使其失去了製造業就業崗位、降低了工業品出口能力以及透過製造業獲得技術積累的機會,也讓這些國家的現代化路徑遭到阻滯。況且,即使美國,近年來也意識到產業空心化對經濟社會的傷害,開始吸引製造業回流。
大陸人均GDP已連續3年超過1.2萬美元,2023年的人均國民總收入(GNI)達1.34萬美元,正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期。從歷史上看,成功跨越陷阱的國家有一個特徵,即工業化後期通常是經濟高速增長的最後時期,同時也是製造業比重最高的時期,例如上世紀的日本和韓國。與之形成對比的巴西、阿根廷等,經歷一段高增長後,製造業佔比快速下滑經濟成長幾乎停滯,因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將製造業比重保持在合宜區間,是大陸經濟能否邁向高收入國家的關鍵。
製造業穩定投入機制不健全、綜合成本高,是制約大陸製造業保持合理比重的重要原因,主要有金融支持不足,稅費負擔偏重,產業人才欠缺,製造業同房地產、金融等行業的成本收益關係不合理,資源要素存在「脫實向虛」的傾向等。因此,製造業外資准入限制「清零」只是一小步,更要持續優化經商環境,以具體政策讓國企、民企和外資「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落到實處,才能促進製造業更加蓬勃發展。(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