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5・Array

2024-09-25・Array
社評/嚴肅反思日本男童之死

 9月18日廣東深圳傳出日本10歲男童遭持刀刺死事件,當天正是1931年日本出兵占領東北的日子,讓事件蒙上濃厚的政治陰影。中日關係因福島核廢水排放問題陷入低潮,中國剛剛同意逐步調整日本水產品進口限制措施,兩國關係初露曙光,又籠罩更深重的陰霾。

鬆綁禁日水產遭淡化

 日本外務副大臣柘植芳文隨即赴北京會見大陸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呼籲盡快揭露事件真相,包括動機等在內,日本外相上川陽子也在紐約與大陸外長王毅會商此事。在蘇州日僑學校學童遇襲誤殺導護事件後,又發生深圳日本男童遇難事件,在陸日商憂心忡忡,松下公司等日企開始協助駐中人員及眷屬暫回日本,對在大陸的商務活動更趨保守。

 新冠疫情期間,日商在陸業務不斷緊縮,加上《反間諜法》實施及中美貿易戰等影響,2023年日商在陸家數較2011年減少近1成,在陸日僑較2012年全盛時期銳減3成,深圳學童事件更凸顯風險,日人訪中將更保守,恐使日商對陸投資雪上加霜。日本外務省對中國治安惡化的危機感提高,為確保在陸日本學童人身安全,在2025年預算中增列3.5億日圓作為在陸校車警備費,亦研究強化相關對策及體制,但能否使日人在陸安全恢復信心,中國的應對才是關鍵。

 大陸認為這是偶發個案,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表示,中國對不幸事件感到「遺憾和難過」,並指類似事件在任何國家皆可能發生。中國無意將此事定位為針對日本人的政治事件,以免升高兩國社會的情緒對立。日本駐華大使金杉憲治要求分享調查結果,並要求中方充分說明,以緩解日本經濟界人士的危機意識。

 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9月20日召開緊急會議,以掌握事件後當地日商的狀況,岡田勝總領事會後表示,日商未準備立即撤回日本,但恐慌感在蔓延。《日本經濟新聞》發表評論,認為大陸推動的抗戰愛國教育使在陸日人感到不安,日本社會傾向認為男童命案是中國抗日教育宣傳的「系統性結果」。

放下抗日厭中的情緒

 中國網紅不時以「反日」博版面,放大「反日」聲量,但大陸年輕族群與台灣年輕人同樣喜愛日本流行文化,年輕陸客更掀起到日本「小眾旅行」的風潮。在日本的外國人數量,中國人高居首位,可見不少中國人對日本人印象不惡。網路「反日」貼文並非中國整體對日的認知,卻對在陸日人造成心理壓力,亦可能鼓動個別的孤狼襲日事件,對中日關係構成負面影響。

 柘植副外相與孫衛東會談時,要求管控中國社交平台(SNS)上「毫無根據、性質惡劣的反日發帖」,以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大陸官方不希望深圳事件影響雙方交往與合作,以「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建設性、穩定的中日關係」。

 中日相互的認知與情感,很容易受特定事件的衝擊,進而牽制雙方社會的情感、態度與表達,並影響中日關係的良窳。根據日本《言論NPO》的歷年調查,中國的反日情緒在2013年達到頂峰,當時中日因釣魚台爭端再起,反日情緒高達90.1%,但2013年至2020年間持續下降,2021年後再度上升,這是因為新冠疫情雙方人員交流中斷,及中美競爭影響所致。

 依據《言論NPO》的最新調查,92.2%日本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看法;62.9%中國受訪者對日本持負面看法,日本人對中態度較中國人對日更負面。中日難得就核廢水排海問題達成共識,深圳日童遇難不但好消息被淡化,反而使日本反中情緒更高張。

 抗戰歷史需謹記,但仇日不是愛國。突出「中國威脅論」,升高日本人的「反中」、「厭中」情緒對日本安全環境沒有好處。二戰結束80年,日本須衷心在戰爭歷史上有所反省,雙方放下「抗日」、「厭中」才有「中日友好」。(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