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3・Array

2024-10-03・Array
社評/經濟信心火種點燃 後續動能在民間

 十一長假前夕,大陸推出一系列政策組合拳,上證指數5個工作天內狂飆22.2%,創近一年半新高,每日成交金額突破兆元人民幣,恆生指數同步大漲17.8%,逼近今年高點,單日成交金額突破5000億港幣,則創歷年新高。不僅撼動低迷已久的陸港股,也讓外界對大陸經濟多了幾分樂觀。

陸股狂飆 彈升力道強勁

 股市做為經濟櫥窗,具領先指標意味。陸港股這波谷底翻揚、彈升力道強勁,實屬罕見,也讓人對未來經濟帶來希望。特別是這一系列政策操做,從人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及政策利率,對市場大幅放水,到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及統一房貸最低自備款比例,意在改變民眾預期並藉此穩定房市。可清楚看出,大陸在刺激經濟的主旋律上,觀念已經改變,從高度重視產業技術創新、擴大供給能力、提高生產產能的供給面角度,轉向促進消費與投資的需求面。

 不管是降準降息對市場放水,或是調降房貸利率與鬆綁房市限制,目的無非都是想藉著政策宣示效應,提振市場、民眾及投資者的信心,進而帶動消費與投資。如果進一步觀察具有政策指標作用的上海,不僅配合中央房市鬆綁政策,推出7條房市新政,甚至還加碼發放總額高達5億人民幣的消費券,就是想結合十一長假拉抬消費。

 發放消費券不是大陸刺激經濟的選項。多數國家經驗已經證明,透過發錢刺激消費,能夠產生乘數效應、有效拉抬短期經濟,但大陸始終不為所動。如今上海能夠起頭,應獲得中央默許與支持,若能奏效,後續各地方政府將群起效尤。這意味大陸刺激經濟的作法,重心已在調整。

 站在經濟戰略制高點的角度,減少供給發力、增加需求誘因,方向是正確的。因為當前大陸經濟最大問題,在於市場信心匱乏,無論是消費、投資、房市信心等都是如此,因而導致有效需求不足、經濟難以振衰起敝。政策發力應對症下藥,擴大內需方能提振市場信心,進一步釋放民間消費潛力,同時增進有效投資。

 從實際數字來看,當前大陸經濟三駕馬車中最重要的消費與投資,表現不盡理想。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統計,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銷售年增率持續下滑至2.1%,不僅較上月減少0.6%,也寫下自2023年以來的次差表現。而固定資產投資年增3.4%,同樣也是今年最糟成績。消費與投資的不振,除與大環境不佳有關外,房市低迷更是主因。

經濟戰略 轉向強調需求

 這具體呈現在房市供需兩端。一方面,就房市供給端而言,8月大陸房地產開發投資金額年衰退幅度高達10.2%,續寫疫情以來4年多的新低;而標示整體房市狀況的大陸國房景氣指數,8月雖不再走低,但92.35的數字,仍與景氣恢復階段(指數100以上)有不小落差。另一方面,在房市需求端部分,不管是商品房銷售面積或金額,8月衰退幅度都分別來到18%及23.6%,顯示大陸房市買氣依舊相當低迷。做為產業火車頭及家庭財富重要來源的房地產萎靡不振,難怪市場消費及投資信心低迷。

 除此之外,為抗衡美國科技制裁、解決卡脖子問題,大陸投入龐大資源在技術創新與生產製造上。這不是壞事,但過於重視產業結構調整、擴大生產供給的結果,卻引來產能過剩的疑慮,甚至招來更多外部不滿與反制的聲音,無形中也增添經濟增長壓力。

 透過政策大力宣示、釋出訊號,在供給與需求的天秤上做出調整,藉此改變民眾預期心理並恢復市場信心,頗能對症下藥。接下來應該思考的,是政策落實問題,可以在財政政策上加碼,由中央撥補預算支持地方加大力道刺激消費,或增發特別國債解決保交房問題,穩定房市信心,讓點起的信心火種燒得更旺。更重要是,政府角色在於點火,拉動經濟持續增長,還是得靠民企與市場力量的投入,北京不會不懂這個道理。(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