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參加國慶晚會,沒提「兩岸互不隸屬」、沒提「四個堅持」,甚至也沒說「中華民國台灣」,反而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剛過完75歲生日,中華民國就要過113歲生日」,「中華民國可能是對岸75歲以上民眾的祖國」,無意間承認了大陸地區、大陸人民與中華民國之間存在割捨不斷的聯結。賴總統像繞口令一樣闡述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反而把問題弄複雜了。
中華認同 是最大公約數
賴總統說得沒錯,中華民國成立至今1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75年,不過,前者自後者成立後,只在台灣地區行使治權,這也是事實。換言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別存在於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都是「中國」之下的兩個政權。台澎金馬人民為中華民國國民、大陸14億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都是中華民族,也是歷史、地理、文化上的中國人。
台灣認同中華民國,大陸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共享「中華認同」。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晚會上的談話,本意是要釐清兩岸之間的認同問題,卻意外點出「兩岸中華」的最大公約數。事實上,今年4月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北京會見馬英九前總統時就說過,只要認同中華民族,兩岸就是一家人,就可以和平共處、有商有量,不會兵戎相見,隱隱中兩岸共識似乎浮現。
即使賴清德總統只是在詭辯,但也說明民進黨政府既無力推動法理台獨,更無法打破「兩岸同屬中華」的憲政與歷史框架。既然如此,大陸更應該沉得住氣,不以民進黨政治人物的短期操作為回應對象,而應著眼於更長遠的和平統一願景,讓兩岸之間形成以下四點默契:
第一,大陸要把自己發展得更好,用社會進步與制度文明讓台灣卸下心防。台灣「怕」大陸的政府和制度,是75年宣傳教育的結果,加上二二八以來形成的本土意識、近年美中兩強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而激烈競爭,更令台灣社會對大陸心存疑懼。近30年來,大陸物質建設發展很快,但在私人財產與個人價值等問題上,要讓台灣社會安心,還需要時間。
第二,兩岸相處以和平為最高原則,絕不輕言開戰。和平優先絕非退讓妥協,和平的台海是大陸持續發展進步的保障,也是和平統一的必要條件,和平對於台灣來說更是空氣、陽光和水。兩岸應管控好戰、求戰的激進主張,同時要警惕別有用心者挑動戰爭,亟需穩定有效的溝通管道。
和平統一 兩岸人民認同
第三,讓兩岸人民充分交流,不要怕發生衝突或誤解,因為交流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總有週期起伏,兩岸要在細水長流中走向融合。大陸不要以台灣選舉結果,來檢討「惠台」成敗、進而陷入「交流無用論」認知陷阱,台灣不要把交流當做洪水猛獸、統戰滲透,以大陸人民為敵。
第四,兩岸尊重彼此政治文明成果。台灣應客觀評價大陸政治體制的效能、務實與韌性,樂見台灣人服務於大陸公共體系、用台灣經驗改善大陸,大陸不應把台灣民主政治窄化為「西方制度」,做出批判或不屑的評價。兩岸的政治體制,都是基於各自社會實際、體現中華文化傳統的政治文明成果,應彼此尊重和借鑒。
可能因為金馬影帝吳慷仁在對岸「十一」國慶發文「祝福錦繡中華」,曾被大陸封殺的歌手安溥(張懸)獻上祝福「新中國」的賀卡,賴清德總統乃藉國慶晚會場合回應,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提醒藝人表態需慎重。
諷刺的是,吳慷仁與安溥壓根沒提到「祖國」二字,賴總統究竟是為他們緩頰,還是刻意嘲諷?輿論自有公評。大陸繁榮與進步,當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台灣人民表示祝福,這是兩岸人民之間樸素的共情。
以大格局觀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爭,只是中國歷史之下的政權之爭,不會影響中華民族的發展與傳續。兩岸執政者如能以「中華認同」為基礎,維持以上四項默契,兩岸和平發展才真正有空間,和平統一的綿長福祉必定會感動人心、獲得愈來愈多兩岸人民發自內心的認同。(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