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美國跨國投資銀行高盛公司以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4國英文國名首字母創造金磚四國(BRIC)一詞時,原意在將當時最有活力的4個新興經濟體納入全球經濟體系。但這4個國家在自然條件與發展程度上差距甚大,並不具互補性,當時許多人並不看好。
成員擴容更具影響力
孰知20餘年過去,金磚國家不但經濟體量愈來愈大,隨著新成員加入與國際格局的巨變,金磚國家已經成為足以改變世界秩序的巨大力量,特別在這次俄羅斯主辦的年度峰會上,金磚國家所展現的企圖心與影響力,更是深刻影響未來全球治理的議程與模式。
2023年金磚組織納入沙烏地阿拉伯、埃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朗、衣索比亞等國加入,今年峰會是第一次擴容後的峰會。金磚國家人口占全球近一半,GDP逾全球30%,貿易占全球1/5,經濟總量若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已經超過七國集團(G7)。金磚組織的意義遠不只經濟上的體量,更重要的是在全球治理上造成的變化。
金磚國家中除了俄羅斯,皆為發展中國家,但俄羅斯在二戰後的國際金融體系中並沒有話語權,當金磚國家愈來愈清楚他們的實力與定位時,自然試圖改變西方或北半球國家主導的全球體系。在金磚國家的擴容中,可以看出金磚國家與南方國家日益緊密的關聯。這種關聯使金磚組織深刻影響未來的全球治理體系。
這次峰會堪稱盛況空前,30餘國領袖或代表出席,並宣布13個金磚夥伴國,包括土耳其、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和越南等,其中印尼、土耳其是伊斯蘭大國,土耳其更是北約成員國,金磚國家在文化與地緣政治上更具影響力。
許多發展中國家對布列頓森林體系不滿已久,金磚國家因此成立「新開發銀行」強化內部金融合作。金磚國家希望將本國經濟從以美元為基礎的國際金融體系中解放出來,因為美元享有的特權不僅出現不公平的現象,美國利己的貨幣政策對許多國家經濟帶來負面衝擊。俄烏戰爭爆發後,華盛頓將美元武器化的策略,讓許多國家念茲在茲如何去美元化。
這次金磚峰會在去美元化問題上呈現保守的一面,並沒有在統一貨幣上前進,但加強本幣結算並宣示持續推進金磚之橋(BRICS Bridge)支付系統,以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並將持續推動糧食安全機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等,都有助於提高金磚國家在國際金融體系的地位。
中國擁有更大話語權
這次峰會的另一個特殊之處,是選擇在俄羅斯召開,這是2022年以來,俄羅斯所舉辦的最大型國際活動,象徵西方對俄羅斯外交孤立的失敗。但是就在會議召開之際,傳出北韓派兵進入俄羅斯介入俄烏衝突,北韓雖不是金磚會員,但此新聞強化俄羅斯、伊朗、中國與北韓的反西方國家軸心的印象。這也引出另一個問題,在中美大國競爭中金磚國家的角色,是否成為「新冷戰」中「集團化」的象徵?
對此,大陸外長王毅今年6月在出席金磚國家外長會晤時就指出,相較於西方冷戰思維,組織地緣政治「小圈子」,挑戰多邊機制的權威;「大金磚」的戰略和政治意義則在於,打造一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面向全球、開放包容的新型多邊合作機制。
中國在金磚組織中具有相當主導作用,加入中非合作論壇、上海合作組織及「一帶一路」倡議等國際合作機制,北京織造起一張與南方國家交往的緊密網絡,並提供發展模式與全球治理的新方案,這將使中國大陸在未來世界秩序中擁有更大話語權。
金磚組織成員複雜,每個成員國與西方國家都有千絲萬縷的現實利益與歷史糾葛,現階段以建構經濟合作的多邊機制為主,想要在地緣政治上協同一致,仍相當困難,從這次喀山宣言對俄烏衝突的態度就可以得見。
日漸成熟茁壯的金磚組織自然會撼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秩序與全球治理模式,但目前的金磚組織,更像一個通向多極化發展的有機體,不必然成為對抗西方的集團。(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