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在全球晶片產業鏈中是一家典型的「超級企業」,雖在商業上取得重大成功,但大陸學者指出,近年來中美圍繞半導體產業展開激烈博弈,使既依靠美國技術與資本支持,又依賴中國市場與產業生態的台積電陷入「選邊困境」,既不能一邊倒,又很難左右逢源,只能夾縫求生。
中國人民大學國關學院教授、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李巍日前在《國際展望》期刊發表一篇題為〈當超級企業遭遇地緣政治:中美戰略競爭中的台積電〉文章指出,台積電因擁有高端晶片製造環節的尖端技術,控制著產供鏈的重要環節,理應在市場競逐中享有高度的商業選擇自由。
「然而,現實卻是台積電在大國競爭與博弈中陷入了商業戰略選擇上的兩難」,李巍表示,一方面,台積電基於效率邏輯,應該以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為依據進行集中生產;另一方面,它基於多重政治壓力和各種安全考慮,又不得不在多地進行分散生產。其本質是在地緣政治壓力下面臨的「選邊困境」。
李巍提到,美國商務部自2020年5月出台管制令,禁止相關企業使用美國設備和軟體為中國通訊龍頭華為代工自研晶片,台積電因此放棄為其貢獻高達1成多營收的大客戶。而在所謂「保障半導體供應鏈安全」的巨大國際壓力下,台積電被迫從集中生產轉向分散生產,赴美、日、歐等地設廠。
李巍說,台積電在「生產要素」與「生產條件」方面,對美國和中國大陸有著嚴重的雙重依賴,即在技術和資本方面更加仰仗美國的支持,而在市場和生產方面更加需要中國大陸。隨著中美博弈不斷展開,各方對台積電的爭奪更為激烈,使其處境日益惡化,甚至面臨「夾縫求生」。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李巍表示,過去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取得巨大商業成就的超級企業,當遭遇地緣政治擠壓時,也會暴露其脆弱性。「超級企業難以做到『無關政治』,它們只能在地緣政治的夾縫中謹慎抉擇,以求生存」。(旺報/朱紹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