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2・Array

2024-12-02・Array
社評/美中脫鉤斷鏈非台灣之福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放話,上任後將對從中國大陸進口的所有商品再徵10%關稅,對從墨西哥和加拿大進口的所有商品徵25%關稅。在「讓美國再次偉大」目標下,川普不僅要對貿易夥伴加徵關稅,還要把關鍵供應鏈帶回美國本土,中美經濟對抗勢將愈演愈烈。

全球供應鏈 更長更複雜

 川普上個任期,美國先後公布四輪針對大陸的301關稅清單,使美國自陸進口商品的平均關稅高達19.3%。拜登上台後,美國對陸戰略基本「川規拜隨」。在經貿上,通過加徵關稅降低自陸進口,以推動製造業回流;在科技上,通過「小院高牆」在關鍵領域與大陸脫鉤,把大陸排除在發達經濟體構建的高科技產業鏈之外。過去幾年,隨著中美關係由合作轉為競爭為主,以及俄烏衝突帶來歐洲能源危機,全球產業鏈重塑進程大大加快。

 此輪產業鏈重塑過程中,全球三大供應鏈中心——中國大陸、美國、歐洲都有不小變化。低端製造業方面,隨著大陸人口紅利的減退和勞力、土地成本上升,低端製造業產業鏈逐漸向東南亞轉移。過去10年,大陸服裝、鞋類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占比和全球份額持續下降。這部分份額主要被孟加拉、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所替代。以服裝行業為例,在2014年到2022年間,世界第二大服裝出口國孟加拉的市場份額從5.1%提升至近8%,越南從4.2%提升到6.1%,大陸則下降逾7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和歐盟的關稅政策和供應鏈安全考量下,東南亞、印度、墨西哥、東歐等地區或國家,越來越多地通過「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承接轉口或加工貿易,大陸也在加大對這些地區的投資。大陸與美國之間的直接貿易部分轉向間接貿易,讓全球供應鏈變得更長、更複雜。

 通過《通膨削減法案》和《晶片和科學法案》對關鍵行業的補貼支持,部分美企回流美國,也有不少相關外企增加在美投資。2023年電動汽車電池、半導體晶片和太陽能等關鍵產業開始回流美國,台積電也在美國投資了650億美元,建了3座工廠。

 歐洲的情況則大為不同。俄烏衝突後,歐洲的能源價格大漲,導致歐洲工業往美國和大陸外流。德國工商總會近日一項調查顯示,有45%能源密集型企業有外遷或減產計畫。

 未來,隨著對貿易保護主義推崇備至的川普重回白宮,全球產業鏈可能會變得更加複雜,甚至有可能發生全球性貿易對抗。

陸布局全球 規避高關稅

 可以預見的是,美國和大陸的經貿摩擦很可能繼續加大,大陸的出口,尤其是與人工智慧、半導體、綠色能源等「關鍵」產業相關的產品出口可能會承壓。不過,大陸龐大的市場和成熟的產業鏈難以在短時間內被取代。

 在「美國優先」策略下,美歐之間的貿易衝突也有可能加劇。美國與歐洲大國在供應鏈上游存有競爭,美歐的航空補貼爭端吵了17年,在拜登任內達成5年關稅休戰協定。近年美國的補貼吸引不少歐洲製造企業遷往美國,加劇歐洲「去工業化」,已引起歐洲大國不滿。

 對於未來,北京宜早做準備。一方面,大陸企業可布局全球,以轉口貿易、轉移生產的方式規避高關稅。雖然川普揚言要對大陸通過第三地對美出口加徵關稅,但可行性並不高,因為這不僅甄別難度大、成本高,還可能引起第三地國家的反感、反制。另一方面,尋找更多交易夥伴,讓大陸外貿出口更加多元化,或可降低美國市場空間縮小後的影響。

 大陸是全球貿易中的重要一環。面對川普2.0更加複雜的全球貿易環境,歐盟醞釀檢討阻礙陸資進入的審查規則,日本也表示無意與中國大陸「脫鉤斷鏈」,希望推動經貿合作。美中脫鉤斷鏈並非台灣之福,最近美國商務部致函台積電,要求停止向中國大陸客戶供應7奈米AI晶片。面對強勢的美國,言聽計從非長遠之計,政府應挺身而出,與美國談判,保護企業切身利益。(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