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9・旺報-綜合報導

2019-05-19・旺報-綜合報導
台客趴趴走 古洋畫內現蹤跡

白衣黑褲藍白拖 盧昉畫出生命故事

盧昉4歲時就隨著家人到美國,直到小學三年級才回到台灣;被定義為「外省人」甚至是1949年後又過了10年,家人才輾轉來台,外人中的外人;大學畢業後又到西班牙念書到28歲。這樣的成長經驗,讓盧昉與出生、成長的土地台灣,始終有著些微距離感,卻也因為這樣的生命經驗,讓他在創作中帶著一抹自我嘲諷的苦笑,以幽默的方式呈現自己與環境的突兀感。

台灣藝術家盧昉。 (本報系記者姚志平攝)
台灣藝術家盧昉。(本報系記者姚志平攝)

經常以「東方與西方」為創作靈感,盧昉表示,反而是長年在歐洲的那段期間,讓他開始自問家鄉是什麼?進而意識到自己其實也不太認識台灣。長期接觸西畫,有著厚實古典功力的盧昉,回台後最初的一系列創作,便是帶著西方的視角回看自己,《出古入今》系列把自己變成卡漫風格的「大鼻子」,穿著藍白

15世紀的名作《阿諾菲尼與他的新娘》,盧昉卻將它變成《大鼻子與他搶來的新娘》。(MOT提供)
15世紀的名作《阿諾菲尼與他的新娘》,盧昉卻將它變成《大鼻子與他搶來的新娘》。(MOT提供)

拖走進歐洲古典畫中,例如名畫《阿諾菲尼與他的新娘》,他把新郎換成了自己化身的「大鼻子」,成了《大鼻子與他搶來的新娘》。

東西結合為靈感來源

學院出身的盧昉創作時雖是拿著油畫筆,但私底下的他又熱愛3C和電玩遊戲,回台後剛好遇上台灣正流行台客、卡漫、村上隆與奈良美智,也就成為正在適應東西方文化轉換與衝突的盧昉運用的素材;「表面上是在嘲諷古畫,但其實我的作品一直以來呈現的是自己的生命發展,對環境的突兀感。」
愈深入觀察、走訪台灣,盧昉的《出古入今II》系列不再只是「大鼻子」,而是把文藝復興巨匠布魯哲爾畫中的場景與台灣結合,於是16世紀的《農民婚禮》變成搭著紅白藍塑膠布,有著紅色塑膠椅和台灣啤酒在其中的盧昉版《辦桌圖》;「其實《農民婚禮》就像16世紀的辦桌吧!但融入台灣特色,就要去發掘什麼是專屬於台灣的」,讓這些元素一眼看來便有別於東南亞或大陸的辦桌文化。

盧昉的《辦桌圖》援引自名畫《農民婚禮》,菜餚換成台式喜宴料理並搭配紅白藍塑膠布。(MOT/ARTS提供)
盧昉的《辦桌圖》援引自名畫《農民婚禮》,菜餚換成台式喜宴料理並搭配紅白藍塑膠布(MOT/ARTS提供)

多元性就是台灣特色

觀察屬於台灣的特色,盧昉說,「台灣的廟宇、廟會就很特別!」對比於西方的教堂,盧昉把布魯哲爾的《農民舞蹈》加入台北霞海城隍廟,跳舞的人群中加入八家將,把酒言歡的人物則是喝著台啤、維士比。近日正在台南奇美博物館展出的《暴風雨前的台北橋》,結合台北橋上如瀑布般的機車群與名作《暴風雨》。這樣的「混搭」漸成盧昉自己的生命寫照,也正如他眼中筆下東西融合的台灣,「多元性就是最大的特色」。

盧昉讓西畫飄中國味

盧昉新作以西畫手法試圖展現中國畫的質感。(多納藝術提供)
盧昉新作以西畫手法試圖展現中國畫的質感。(多納藝術提供)

「如果我扮演郎世寧,會是什麼狀態?」旅外多年,2009年返台後又重新認識台灣的藝術家盧昉自問,清宮廷畫因郎世寧而產生了不同的樣貌,如果東、西方的跨越有著更多的「郎世寧」,會產生什麼新的樣貌?浸淫於西畫多年、精準地重現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古畫,對盧昉並非難事,但他自知骨子裡,從小就對水墨畫的表現手法、質感有著濃厚興趣;「去年回去大陸祖籍地,看到全村人都和我一樣姓盧,是很奇妙的經驗。」對應於自己的家族是全村唯一離鄉背景來到台灣的一支,觸動著盧昉思考另一平行時空會是什麼樣子。
「何不將東、西方古畫湊在一起?」讓帶著西畫背景的自己,扮演如郎世寧的角色,想像著當年若卡拉瓦喬也造訪中國,會創作出什麼樣令世界改觀的作品?盧昉用西畫的手法試圖畫出中國畫的氣質,「光是要把油畫的生麻畫布,做出國畫絹布的質感,就實驗了很多次。」

以「郎世寧的油彩實驗」為題進行一系列的想像與創作,盧昉特別找來18世紀荷蘭的靜物畫作為參照,讓看似很東方的畫面,細看卻有著西方靜物畫的光影與細節。盧昉打趣,「我想做的效果就像80年代好萊塢拍的中國片,怪怪的中式裝扮,開口卻講英文」;這種「東湊西湊」的實驗,盧昉看來也是一種不斷觀看與對話、理解的過程。

(記者/李怡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