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8・旺報-綜合報導

2019-07-08・旺報-綜合報導
陸世遺總數55處 全球第一

近日中國文博界最熱議的話題,莫過於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象徵了中國考古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找到許多文化自信的根源。此外,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也申遺成功,不僅填補了中國濱海濕地類型遺產空白,鹽城黃海濕地還成為全球第二個潮間帶濕地遺產。中國世界遺產總數至此已達55處,位居世界第一。

6日,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據新華網8日報導,與會代表向中國表示祝賀,並盛讚中國在保護世界遺產方面的出色表現。

▲航拍良渚古城遺址。(CFP)
▲航拍良渚古城遺址。(CFP)

保護遺產 非洲向陸取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非洲部主任埃德蒙·德穆卡拉說,中國在保護世界遺產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良渚古城遺址將成為一個鼓舞人心的研究案例,非洲人民期待能在保護遺產方面向中國取經,與中國開展合作。同樣的,亞塞拜然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阿納爾·克利莫夫也表示,希望中國能分享在保護世界遺產方面的經驗並與亞塞拜然合作。
人民網8日評論,近百年來中國考古發掘都是中國學者獨立完成,其方法、理論、技術思路都獲得了國際同行高度認可。類似良渚這樣可以成為世界遺產的考古遺址在中國並不少見,如三星堆、海昏侯等。這些就是中國考古人敢於在良渚申遺中提出中國有5000年文明遺址的底氣和實力。

▲麋鹿奔馳在鹽城灘塗濕地。(取自中新網)
▲麋鹿奔馳在鹽城灘塗濕地。(取自中新網)

神農架苦等20年才成功

該評論還指出,中國考古人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追求,有了一大批發現,中國考古學者自身充滿了文化自信,也讓中國人找到許多文化自信的根源。
雖然中國是世界遺產數目最多的國家之一,但回首中國申遺之路,並不是每個申遺項目都能入選得這麼順利,例如神農架在預留名單上等了20年才成功入選。
澎湃新聞6日報導,世界遺產申請之路主要可分三步驟:被本國列入預備名單,然後被官方國際組織審核,最後是確認入選。1996年中國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交了第一批預備名單,比如東寨港、鄱陽湖、揚子鱷和桂林漓江,時至今日還沒有成功入選世界遺產。

▲鹽城黃海濕地美景。(取自微博@廬陵啟程)
▲鹽城黃海濕地美景。(取自微博@廬陵啟程)

鹽城黃海濕地 體現陸綠色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日前審議通過將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一個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鹽城黃海濕地更是全球第二個潮間帶濕地遺產,體現了中國堅持綠色發展,保護全球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的成效。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認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是陸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態系統及動植物群落演變、發展的生態過程的突出代表,是東亞-澳洲候鳥遷飛路線上最重要的自然棲息地,從科學和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瀕危物種棲息地。
陸媒報導,鹽城黃海濕地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遷徙候鳥勺嘴鷸、小青腳鷸的存活依賴地,也是中國丹頂鶴的最大越冬地。多年來,鹽城市雖地處繁榮的長三角地區,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讓出寶貴發展空間,為鳥類生存留下寧靜的棲息地,探索了一條在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綠色發展的路徑。

(記者/王曉鈴)

小靈通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

位於江蘇鹽城,包括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鹽城市東台條子泥、高泥濕地公園。總面積188643公頃,一期所在的鹽城黃海濕地有超過680種脊椎動物和500多種無脊椎動物,包括415種鳥類。(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