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1・旺報-綜合報導

2019-07-11・旺報-綜合報導
長安十二時辰 場景處處是寶

博物館藏都找得到原型 陸文物研究者也追劇

陸近日熱播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的器物道具場景相當講究,幾乎都有根據和源流,像是銅爐、茶碗、鸚鵡螺杯、銅鏡等。在大陸文物研究者眼中,這些生活器場景處處有戲,都能從博物館館藏裡找到文物原型。

首先從劇中慣用道具「銅爐」說起,劇情中李林甫的金香爐造型,取自12世紀高麗青瓷的三兔蓮座透雕鏤空熏爐;主角李泌使用狻猊出香原型,則取自南宋時期,餘姚地區燒製貢禦性質的青釉狻猊出香。更早北宋汝窯亦有,但汝窯狻猊造型巨碩,與此品不類,因此大陸文物研究者認為其樣式有穿越之嫌。

▲劇中胡人捧壺的銅鐘漏。(取自澎湃新聞網)
▲劇中胡人捧壺的銅鐘漏。(取自澎湃新聞網)
▲北京故宮藏唐代越窯青釉執壺。(取自澎湃新聞網)
▲北京故宮藏唐代越窯青釉執壺。(取自澎湃新聞網)

茶器飲具取自唐代越窯

澎湃新聞報導,《長安十二時辰》劇中常見茶器飲具,其中,李泌與賀監使用的茶碗取自唐代越窯,如法門寺出土品。不過煮茶細節失實,使用日式茶釜,完整的唐代飲茶器具除法門寺外,可參考台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藏的唐代石製茶具一套。
狼衛手捧的鸚鵡螺杯,在南北朝後雖有發現,但後世命名多有分歧,易與鸚鵡形杯混為一談。
如《文選》李善注引《南析異物誌》說法:「鸚鵡螺狀似覆杯,形如鳥頭,向其腹視,似鸚鵡,故以為名。」這說法常能在出土器物中印證,如1988年河北內丘縣西關北遺址出土定為隋代的鸚鵡白瓷杯,鸚鵡作仰身狀,頭內勾,尾下留孔,通向杯內,杯身係對翅合攏聚成,壁體輕薄,造型別緻。

▲劇中出現狻猊出香。(取自澎湃新聞網)
▲劇中出現狻猊出香。(取自澎湃新聞網)
▲南宋御窯青釉狻猊出香。(取自澎湃新聞網)
▲南宋御窯青釉狻猊出香。(取自澎湃新聞網)

唐最時髦酒具不缺席

報導稱,或因鸚鵡螺難得一見,工匠見識有限,遂衍鸚鵡鳥形瓷杯以追其意。宋《清異錄》與《觥記註》中則記錄了鸚鵡螺杯的另一個名字「九曲杯」,「九曲杯,以螺為之,藪穴極灣曲,可以藏酒。」
劇中,美人化妝鏡用的是素背銅鏡,但過於樸素,並非唐代貴婦的菜。高配版的唐代圓鏡可借鑑日本正倉院藏的唐代平螺鈿背花鳥獸紋銅鏡。
說起時尚,唐代最為時髦的進口酒具「胡瓶」在劇中也沒有缺席。北朝已有此類瓶式,唐代使用這類進口樣式的酒瓶蔚然成風。連唐太宗也不能免俗,《舊唐書》中載,他曾賜給大臣李大亮胡瓶。

劇中祆教儀式惹議

《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特別的祆教場景,祆教源自西亞今伊朗,中國多稱為祆教或拜火教,傳為瑣羅亞斯德(不詳-西元前583年)創立,又名「瑣羅亞斯德教」,波斯曾立為國教,影響深遠。中亞粟特地區早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就已經接受此教教義,廣為流傳。
粟特人極善經商,漢唐時期便往來中國,從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西北長城烽燧下發現寫於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左右,帶有祆神名的一組粟特文信札可知,早在西元4世紀初葉的西晉末年,中亞的粟特人就將祆教帶入中國。
澎湃新聞報導指出,該劇場景所刻畫的羽翼法拉瓦哈形像,在唐代是否有引入,很成問題。另一個問題則是祆教舉行的祭祀儀式,並非所有教徒都必須佩戴口罩,口罩只是少數專門負責祀火之神職人員的佩品。如日本美秀美術館藏北朝粟特人石屏上祆教儀式與撒馬爾罕壁畫中祆教祭司專用口罩的場景可作為參考。
此外,在劇中頻頻立功的細犬,是一種形體修長苗條,行動矯健且嗅覺靈敏的獵犬,在唐代貴族壁畫中常能見到。粟特人重視胡犬,除狩獵因素外,不得不提及祆教信仰中的犬神文化。
祆教葬俗的核心,有「犬視」儀式,死者需由犬來看護、引導,完成葬禮,據說當今祆教徒仍有此禮。犬視葬俗隨粟特人的東進,在中國頗有發現。今如日本美秀博物館藏北朝粟特人石棺屏風、山東青州北齊石屏、西安北周史君墓石槨、太原隋代虞弘墓石槨等,多處葬儀圖像中均有細犬之出現,可為參證。

▲劇中祆教場景,祭司沒帶口罩,普通教徒卻帶口罩。(取自澎湃新聞網)
▲劇中祆教場景,祭司沒帶口罩,普通教徒卻帶口罩。(取自澎湃新聞網)

(記者/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