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6・旺報-綜合報導

2019-09-06・旺報-綜合報導
河套灌區 列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大陸獲世界認證灌區增至19處 面積逾3300萬畝

9月4日第三屆「世界灌溉論壇和國際灌排委員會」在印尼峇里島召開會議,會上公布了2019年度(第六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大陸申報的內蒙古河套灌區、江西千金陂灌溉工程被收錄為此次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至此,大陸已有19項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的工程,是黃河多沙河流引水灌溉的典範,目前灌溉面積1020萬畝,是全大陸最大的自流引水灌區,也是最古老的超大型千萬畝灌區之一,河套灌區引黃河灌溉始於秦漢,歷經北魏隋唐大規模開發,至清末開挖大小渠道40多條,13條沿用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

科學自然結合 千年不衰

大陸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雲鵬說,河套灌區地處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交錯帶,它和長城共同見證了歷代社會經濟發展和黃河的變遷,同時也是內蒙古高原最重要的糧食產區和生態屏障,河套灌區悠久的水利文化,承載著河套地區的歷史發展進程。
大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譚徐明說,大陸的灌溉工程遺產千年不衰的原因是「科學與自然結合」,比如無壩引水的都江堰,巧妙地利用了岷江從峽谷進入平原的河道地形,以極少的工程,為成都平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近似天然河流的渠道,完成灌區自流灌溉。
譚徐明強調,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帶給後人的不僅是造福一方的工程,更重要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和價值觀,以及因此產生的豐富多彩文化。
目前,大陸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項目已達19項,是擁有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工程類型最豐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範圍最廣泛的國家。

保護遺產 發揮水利效益

李雲鵬說,大陸19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面積合計約3300多萬畝,相當於一百多個大型灌區,灌溉工程遺產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大陸特有的自然氣候條件,使灌溉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大陸為農業大國,灌溉的歷史與中華文明的歷史同樣悠久,這些豐富的歷史、科技文化和管理經驗值得挖掘和傳承。
譚徐明說,這些灌溉工程遺產的管理者要有正確的價值觀,遺產的文化形態包括工程建築型式、堰廟、碑刻等,都必須得到確實的保護,此外,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些承載著古人治水智慧的歷史文化遺產,也須向民眾多宣導灌溉工程背後的故事與科學原理,「好的利用就是最好的保護」,期待這些遺產繼續發揮水利效益,保有它的靈動和美好。

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ICID)9月4日在印尼峇里島召開會議。(取自微博@杭州發布)
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ICID)9月4日在印尼峇里島召開會議。(取自微博@杭州發布)

小靈通: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ICID)主持評選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評選始於2014年,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世界遺產不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著眼於挖掘和宣傳灌溉工程發展史及其對文明的影響,並學習古人可持續性灌溉的智慧、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ICID是在灌溉、排水、防洪、治河等科學技術領域進行交流與合作的國際非政府學術組織,於1950年在印度新德里成立,大陸於1983年成為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的會員國,台灣1969年由當時農復會與經濟部共同發起申請加入該協會。

(記者/林至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