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0・旺報-綜合報導

2019-09-20・旺報-綜合報導
秦俑手術師 喚醒千年地下軍

出土多為散落殘片 馬宇修復文物永懷敬畏之心

47歲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復師馬宇,27年來致力於讓這些歷史瑰寶以完整的形態呈現。他的父親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館以來就在這工作,馬宇13歲時看到父親創作的浮雕,開始對古老的兵馬俑產生了好奇心。

馬宇展示保存的文物修復手繪圖。(取自中新網)
馬宇展示保存的文物修復手繪圖。(取自中新網)

保持冷靜 耐40度高溫

大學畢業後,馬宇從事室內設計工作,得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招聘文物修復師,兒時的夢想又發芽了。1992年,馬宇回到父親曾工作的地方,憑藉著繪畫功底和從小耳濡目染,馬宇脫穎而出。不久,中義聯合舉辦了文物保護修復培訓班,馬宇成為其中一員。
他在培訓班的實踐課老師名叫碧娜。有一天,陶片滾落的聲音在課堂上響起,同學不小心踢倒了一片陶片,碧娜老師發飆了,她嚴厲斥責,「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任何一次大意和失誤都可能帶來不可逆的嚴重後果,我們必須懂得敬畏文物。」從此,「敬畏文物」成為影響馬宇一生的信念。
馬宇表示,為避免環境變化對文物造成二次損害,修復工作必須在坑內原始環境進行。每當夏季來臨,覆蓋著大棚的俑坑就成了大蒸籠,坑內溫度達到40攝氏度以上,最困難的不是燥熱環境,而是要在這樣的環境中保持冷靜。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有一件石製鎧甲,是國寶級文物,以立體方式披在一個兵馬俑身上展出,大秦戰士英武形象得以重現。這件石鎧甲由612片青灰色石片組成,但最初出土時只是一堆零散的石片,馬宇用了一年時間才修復完成,他為甲片一個個編號,在一次次嘗試、重組之後,最終將這副石鎧甲一片片重新綴起,是秦始皇帝陵石鎧甲坑修復完成的第一件完整石鎧甲。

一枚指紋 開啟千年對話

殘片是大部分秦俑修復前的樣貌。(新華社資料照片)
殘片是大部分秦俑修復前的樣貌。(新華社資料照片)

2014年,他在清理陶片時,意外發現陶片背後留有一枚指紋,他猜測這應該是2000多年前的工匠在製作兵馬俑時留下的。這讓馬宇興奮不已,他覺得自己跨越了2000年與古人進行了對話。帶著想像與敬畏,馬宇詳細地寫下工作記錄,為每一件文物建立檔案,手繪文物病變圖。
如今,兵馬俑仍有許多謎,隨著科技發展,新技術也將陸續產生。馬宇表示,「埋藏在兵馬俑的祕密,我們這一代人解不開,後人也許會解開,這些文物檔案,將是我們留給後人最寶貴的財富。」
在馬宇27年的從業經歷中,他除了承擔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工作之外,還參與過西藏布達拉宮的壁畫,河南洛陽山陝會館琉璃,漢中33件青銅器、陶器、鐵器以及河南三門峽虢國博物館4件青銅器等文物的保護修復專案,累計修復文物約200件。

(記者王曉鈴)

 

小靈通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位於大陸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的一座大型遺址博物院,主體為秦始皇帝陵及其眾多陪葬坑。秦始皇陵建於西元前246年至西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第一個規模宏大、布局講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寢。1974年因村民挖井打水時意外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墓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