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2・旺報-綜合報導

2019-09-22・旺報-綜合報導
碎瓷器10萬片 圓明園拼給你看

修復1860啟動 首期已重現6件官窯精品

近年來,圓明園遺址考古工作不斷出土大量文物,其中僅瓷器碎片就高達逾10萬片。(中新社)
近年來,圓明園遺址考古工作不斷出土大量文物,其中僅瓷器碎片就高達逾10萬片。(中新社)

圓明園考古團隊表示,這些埋在地下百年的珍貴文物,包括石刻、琉璃、瓷器等,最久遠的文物已有300多年歷史,應是當年珍藏在圓明園的古物。由於碎片相當多,得從中找出同一件文物的碎片已非常具有挑戰性,還不一定能找到所有碎片,考驗修復師的功力。今年4月圓明園啟動的「修復1860」分數期進行,第一期工作已修復6件文物,都是官窯精品,包括1件青釉鼻煙、2件青花八寶萬福如意瓷磚、清康熙青花龍紋碗及紅釉碗各1件,以及1個青花纏枝蓮紋瓷繡墩,已在圓明園展覽館展出,並經過3D掃描,收入圓明園數位博物館。

二期11件文物 難度更大

即將啟動的第二期,目標是修復11件文物,包括康雍乾三朝的器物,難度更大,釉色也更多樣,包括康熙時期的祭藍釉盤、青釉蓮瓣碗、青花龍紋碗、釉裡紅二龍戲珠紋碗、釉裡紅龍紋碗、釉裡紅夔龍紋碗、青花蓮瓣石榴紋碗、黃釉綠彩龍紋碗,以及乾隆梵文青花高足碗、雍正青花碗,還有一尊地天母銅佛像。
修復人員表示,修復瓷器困難度高的原因,在於碎片多,例如康熙黃釉綠彩龍紋碗有超過400片碎片,必須先分揀出相關碎片,予以清理,再如同拼圖般,把每個碎片還原到應有的位置,顏色、厚度、形狀都要對得上。

有缺損 修復師巧手補齊

一件瓷器的碎片不可能完全找齊,缺失的部分在粘接後,要由修復師補上殘缺的部分,再打磨平整、上色,再配合器物的紋理,描畫紋飾、上釉、做效果等,最後成品還得拍照、形成文物修復檔案及專家評審等多個步驟,是個既漫長又重複的過程,往往一件瓷器要花1個多月才能修復完成。
圓明園的整修工作從1976年就開始進行,但當年大火燒掉所有文件,包括圓明園建築相關資料,修復有極大的難度;今年9月12日曾流散在民間的《圓明園匠作則例》正式回到圓明園遺址公園,不僅是1860年圓明園以來收到的第1件古籍原件,也讓修復圓明園有所依據。
《則例》共兩函48冊,詳細介紹營建圓明園時的成規定律,是圓明園內建築必須遵循的成規定律及建造的重要依據。雖然圓明園始建於1707年(康熙46年),後經過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多朝的改建和修繕,但《圓明園匠作則例》從清朝乾隆年間才開始編寫,道光年間成書,是非常珍貴的清代官方檔案資料,是研究皇家建築藝術、工程管理等的基礎資料。

圓明園檔案館 拚數位化

這回透過大陸的中國書店找回的版本是內府裝幀手抄孤本,也是目前現世的第1本最完整、價值最高的清朝則例,書中也第一次出現有關長春園內的西洋樓建築的記載。
未來,圓明園管理局將以《圓明園匠作則例》、《樣式雷圖檔》等史料為依據,從圓明園大宮門入手,依次做好萬方安和、紫碧山房、舍衛城、文源閣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的展示規畫;圓明園也將升級圓明園檔案館,全面收集全世界涉及圓明園的典籍資料,並將典籍數位化,供專家免費使用。(廖慧娟)

《圓明園匠作則例》。(中新社)
《圓明園匠作則例》。(中新社)
《圓明園匠作則例》
「則例」源自唐代,指依據法令或成案作為定例,《圓明園匠作則例》顧名思義就是清朝內務府建造圓明園的完整紀錄,共有兩函(盒)48冊,涉及建築、園林、工藝、材料、人工經費等內容,涵蓋修建圓明園所用的木、石、瓦、土、油、漆、裝修、畫、裱、佛像等材料、建築構造、尺寸的比例關係、彩畫的做法、瓦的擺放,甚至糊頂棚的規矩,相關資訊鉅細靡遺。根據專家考證,《圓明園匠作則例》要高於清朝工部的建築規則,其中還有清漪園(頤和園前身)、香界寺皇家建築等匠作則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