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3・旺報-綜合報導

2019-09-23・旺報-綜合報導
全人工二代江豚 微笑天使滿百日

象徵陸繁育保護技術取得新突破

6月11日,一頭長江江豚出生了,日前剛滿100天。代號F9C的雌性小江豚的誕生別具意義,因為牠是人工環境中出生並成活的第4頭長江江豚,也是全人工環境中首次成功繁育的第二代長江江豚,標誌著長江江豚繁育保護技術研究取得新突破。

▲人工繁殖的第二代長江江豚F9C活潑好動。(取自新浪微博@中國新聞社)
▲人工繁殖的第二代長江江豚F9C活潑好動。(取自新浪微博@中國新聞社)

F9C出生於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館,21日滿100天。F9C的媽媽福久今年11歲,2011年由鄱陽湖引進至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爸爸淘淘,今年14歲,2005年7月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館出生,是世界上第一頭全人工環境中成功繁育的長江江豚。

「長江的微笑」極度瀕危

陸媒報導,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員鄭勁松表示,淘淘出生後一直生活在白鱀豚館,科研人員通過實施系列繁殖輔助技術,保障淘淘繁殖行為正常進行。2018年夏季,淘淘與福久成功交配。2019年6月11日,F9C降生。
鄭勁松透露,度過母幼關係建立、攝乳兩個關鍵期後,F9C目前身體健康、發育正常、行為豐富。他表示,F9C出生並健康成長證明人類有能力在全人工環境中,成功繁殖江豚下一代。

▲2017年時大陸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畫遷地保護在江西鄱陽湖啟動,圖為工作人員在對江豚進行體檢。(新華社資料照片)
▲2017年時大陸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畫遷地保護在江西鄱陽湖啟動,圖為工作人員在對江豚進行體檢。(新華社資料照片)

中科院水生所歷經40多年努力,在人工環境中長江江豚的飼養與繁育方面建立包括飼養設施設計、常見疾病防控、妊娠診斷監測、新生幼豚護理等在內的完整技術體系,已成功繁育3頭第一代長江江豚。
長江江豚是大陸特有珍稀淡水鯨類動物,極度瀕危。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丁指出,不能指望通過人工繁育方式挽救長江江豚。人工繁殖飼養最重要的價值是藉此深入了解長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學、發育生物學、行為學、生物聲學、營養學等特徵,助力長江江豚自然保護,同時推進珍稀水生物種保護多學科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
大陸挽救長江江豚,除了人工繁育,還進行易地養護。位在安徽省的銅陵淡水豚國家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條件對白鰭豚、江豚等進行易地養護的場所。其主要任務是保護長江中下游(三江口至荻港江段)現存的國家一、二級水生珍稀動物。

半自然餵養保護野性

陸媒報導,在安徽和悅洲與鐵板洲之間的夾江裡,人工圍養11頭野生江豚。這裡最大的一頭江豚有20多歲,牙齒都掉了,最幼小的江豚寶寶是去年5月才出生,至今還天天黏著江豚媽媽。

▲安徽銅陵淡水豚國家自然保護區是世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水域,重點保護白鰭豚、長江江豚等進行易地養護的基地。(中新社)
▲安徽銅陵淡水豚國家自然保護區是世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水域,重點保護白鰭豚、長江江豚等進行易地養護的基地。(中新社)

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室主任張西斌表示,保護區於2001年在銅陵江段活捕4頭長江江豚遷至這1600公尺長的半自然夾江水域「圈養」後,成功繁育7頭江豚,種群數量增加到11頭。
為了保護江豚的野性,江豚生活區採半自然餵養,每天人工投放食物4次,同時,每年還會投放大量魚苗,讓牠們自然捕食。
目前保護區科研人員重點工作之一是研究長江江豚的族譜,避免近親繁殖。未來保護方向是擴大繁殖群體,待長江生態環境變好後,將夾江中的江豚放歸到長江中,讓江豚回歸家園。
長江銅陵段是白鱀豚和長江江豚棲息的黃金水域,魚種和資源量較豐富,水域環境良好。最新資料顯示,保護區江段江豚種群數量長期穩定在60頭左右,多年以來考察證實,銅陵江段是長江下游長江江豚分布密度較大的江段。今年年初,在長江銅陵段,有市民發現超過十頭野生江豚在江面戲水,並用手機記錄下畫面。

(記者/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