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8・旺報-綜合報導

2019-09-28・旺報-綜合報導
科研助整容 九寨溝復出迎客

利用微生物礦化 修復鈣華地質

2017年8月8日,四川阿壩州知名景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五花海、諾日朗瀑布、蘆葦海等著名景點受損嚴重。經過2年重建,27日上午重新開園試營運,採預約實名入園制,且只開放團客,單日限客5000人次,地震前為4萬人次。目前開放區域包括札如溝的札如寺、樹正溝(火花海除外)、日則溝(諾日朗至五花海段)以及則查窪溝。
來自九寨溝管理局消息,9月27日開放首日的預定人數2958人。此外,10月2日至5日的門票已經售罄。
大陸中科院利用多源遙控監測,結合實地科學考察,稱九寨溝景區已逐漸恢復;受滑坡和泥石流影響,世界遺產核心區的部分植被覆蓋度下降,現在除了日則溝的火花海周邊,已逐漸恢復。火花海下游壩體因地震崩塌,成了洩水口,雖形成新景點雙龍瀑布,但火花海幾近乾涸,白色鈣華暴露地表,正以微生物科技復原。
中國科學院空天資訊研究院說,最新太空遙感監測顯示,九寨溝景區逐漸恢復至震前水平,經兩年的自我修復,正逐步恢復往日的丰采,但災後旅遊活動,仍需防範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上圖為2017年8月10日,地震後的九寨溝諾日朗瀑布,下圖為修復後的諾日朗瀑布,重現風華。 (新華社)
上圖為2017年8月10日,地震後的九寨溝諾日朗瀑布,下圖為修復後的諾日朗瀑布,重現風華。
(新華社)

靠補鈣救回瀑布

中科院空天院、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太空技術中心付碧宏研究員團隊通過多源遙感監測,完成地震前後九寨溝世界遺產地核心區的滑坡、水體、植被覆蓋度等要素遙感監測與評估結果顯示,九寨溝震後形成了許多潛在滑坡隱患點,主要分布在日則溝,其中五花海周邊的滑坡情況比較嚴重。
此外,遙感監測發現,九寨溝的水體顏色已經變得更加美麗,雙龍海瀑布受地震影響,水流量變大,更加壯觀。
九寨溝地震之後,一直以雄偉壯觀而聞名曾被稱為中國最寬鈣華瀑布的諾日朗瀑布瞬間萎縮,變成了一道細流,經過調查,一個長裂縫對整個壩體穩定都構成了威脅,西南科技大學先用震掉的鈣華體往上回填,再利用微生物礦化,經仿生技術促鈣華地質形成;成功「補鈣」後,再經自然恢復才救回瀑布。

9月27日,九寨溝景區試開園迎來首批遊客。(中新社)
9月27日,九寨溝景區試開園迎來首批遊客。(中新社)

隨時監測恢復狀況

研究團隊指出,九寨溝鈣華為土壤成因的表生鈣華,僅靠自然修復難以保證修復效果,據九寨溝景區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九寨溝地震後的修復是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但經過上萬年鈣侵蝕形成的諾日朗鈣華瀑布,如何在震後兩年就得以重生呢?西南科技大學董發勤教授團隊利用微生物礦化,經仿生技術促進鈣華地質形成助推九寨溝震後恢復。
西南科大通過適當人為干預,用震掉的鈣華體往上回填,對整個諾日朗瀑布進行保育工作。帶隊的趙學欽說,人為引導只是讓諾日朗瀑布完全恢復的第一步。他們現在進行監測,只為了掌握相關資料,這種監測可能持續5至10年。
針對九寨溝鈣華的特殊現象,代群威教授提出新的修復理念:微生物礦化。團隊在火花海壩體現場勘查時,發現少量微生物正修復邊石壩表面鈣華。絲狀藻、矽藻等對表面鈣華進行生物修復,形成緻密防護層,這是微生物鈣華共沉積的有利一面。(記者/林永富)

小靈通-石灰華

又稱為鈣華,為石灰岩洞穴由岩溶泉、河、湖水或溫泉四周的多孔質碳酸鈣沉積物。其成因是由於岩溶地區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適宜的環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影響下,導致碳酸鈣過飽和而沉積。鈣華按照其成因可以分兩大類:一是沒有深部二氧化碳來源的條件下,在氣候溫暖濕潤和植被良好的地區,沉積形成的鈣華,稱之為冷水型鈣華(Tufa);二是有深部二氧化碳來源條件下,由於地質構造等作用,沉積形成的鈣華,稱之為熱成因型鈣華(Travertine)。(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