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7・旺報-綜合報導

2019-10-17・旺報-綜合報導
趙建民承與變 水墨山水自由無限

16日起於國父紀念館設展

除了自幼便跟著舅父于希寧習畫,並親炙李可染等名家風采,大陸旅美藝術家趙建民認為,藝術風格的養成,最終仍歸於生活。趙建民於16日起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的個展《承與變》,以50餘幅作品,展現創作生涯不同階段的學習與養分,其中1985年的一批在雲南西雙版納寫生所得的作品,更是可見趙建民風格奠定即來自於生活。

▲2015年趙建民被世界華人協會授予世界華人傑出藝術家稱號。(取自新浪微博@藝術市場雜誌)
▲2015年趙建民被世界華人協會授予世界華人傑出藝術家稱號。(取自新浪微博@藝術市場雜誌)

出生中山畫都濰坊的趙建民,舅父是大陸知名藝術、教育家于希寧,打下他傳統水墨畫的功底,中央美術學院的訓練,則讓他一邊深化傳統基本功,一邊得以實踐新的畫風與技法,傳承與變革,在他看來是一個人的兩條腿,作為藝術創作者,是需要用兩條腿走路,才容易找到自己的風格與定位。

深入西雙版納寫生

「李可染就曾教誨,畫要從生活中來,他的作品在50、60年代也沒人認同,但他持續灕江寫生。」趙建民分享,藝術之路「走到底,黑,再黑,天就亮了!但能不回頭的,只有1%」。十年磨一劍在趙建民看來,更是必要之工。
趙建民第一次去西雙版納是1984年,「一看就感受不同,太豐富了。」但當時主張能以水墨表現的無幾,加上環境溼熱,蚊蟲多,待不久就離開的人多。」趙建民分享自己能耐得住環境的考驗,還是因為文革時勞改打鐵的訓練,幾次深入西雙版納,他總能進到罕無人跡的原始林中寫生,且一待便是半年、八個月。

實踐「大花鳥精神」

「現在也有很多年輕藝術家去西雙版納,但多半還是去人多的地方,且原始森林的樣貌也改變許多。」相較之下,當年從北京到西雙版納足足要6至7天,趙建民畫面中的「滿、密、雜、豐富」也再無可複製,他也在其中由花鳥到榕樹、雨林,突破傳統花鳥或水山畫的界限,實踐其師郭怡孮所倡導的「大花鳥精神」。

▲趙建民透過深入寫生實踐「大花鳥精神」。(趙建民提供)
▲趙建民透過深入寫生實踐「大花鳥精神」。(趙建民提供)

出入於傳統花鳥與當代表現的「大花鳥」,趙建民也分享自己游刃其中的關鍵,在於「要有勇氣打進寸,也要有勇氣跳出來,鑽要鑽得深,也要能打掉你已經擅長、被稱道的技巧。」

(記者/李怡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