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9・旺報-綜合報導

2019-10-19・旺報-綜合報導
荒漠文保員 守護樓蘭10多載

遍覽古墓群與乾屍談心 偶爾還要對決盜墓賊

新疆考古研究所的樓蘭考古隊1979年進行樓蘭古城古道考察時,意外在孔雀河下游發現150多座古墓群;因沙漠乾燥炎熱的氣候,棺墓裡的古人都已變乾屍,著名的「樓蘭美女」就是其中之一。為保護古墓群及文物,新疆若羌縣文物局在羅布泊以北、樓蘭故城遺址保護區內設置樓蘭工作站。

由3排20多間平房組成的樓蘭工作站,孤獨地矗立在「生命禁區」羅布泊10多年,麥麥提江·麥麥提明、李鵬飛、玉米提江·吐遜、牛得草是這片沙漠的唯4居民,主要任務是把守進入樓蘭古城的必經之路,不讓遊客、盜墓者進入。由於工作站就在古墓群中間,可遍覽古墓群的動靜。

樓蘭文物保護站工作人員麥麥提江·麥麥提明在樓蘭古城遺跡前巡查。(取自新華網)
樓蘭文物保護站工作人員麥麥提江·麥麥提明在樓蘭古城遺跡前巡查。(取自新華網)

保護站初建只有帳篷住

工作站周邊沒有草木、人煙,也沒有網路和信號,很難與外界聯繫,最近的鄰居就是樓蘭古墓群裡的乾屍。
1979年出生的麥麥提江1997年高中畢業就到這裡,是工作站的第一批工作人員。他表示,若羌縣文物管理所(文物局前身)在羅布泊籌建樓蘭文物保護站時,這裡根本沒房子,他先住帳篷,後來因為沙漠風沙大,就挖了個地窩,避風沙也躲太陽。
2008年,工作站興建平房,一度因工作太苦而離開的麥麥提江,2016年重新回來時,工作站有3座平房,20多個房間,其後又裝了太陽能板,有了電冰箱、電視機,感覺像住進豪宅。
4名工作人員兩兩一組、每次輪值1個月,另1個月是在縣城裡的博物館上班。和麥麥提江與李鵬飛同一組,已經在此工作3年、22歲的玉米提江‧吐遜年齡最小,與今年才從外賣員轉職的牛得草同一組。
麥麥提江和李鵬飛在工作站待膩了,就會到附近走走,找乾屍們聊聊天,說說心裡話。有一次指李鵬飛喝多酒、醉了,居然躺到古墓棺材裡,和乾屍睡了一晚上。

樓蘭古城中的「三間房」遺址。(新華社資料照片)
樓蘭古城中的「三間房」遺址。(新華社資料照片)

對古墓情況瞭若指掌

在樓蘭工作站待了10多年,李鵬飛跑遍古墓群中的每一座古墓,對每座古墓的情況瞭若指掌:「裡面有沒有東西、有什麼東西,情況我都知道,來考古的專家都沒有我清楚。」
在工作站值班時,工作人員每天上、下午會揹著2瓶水和1塊饢,騎著摩托車巡邏2小時,尤其夏天非法旅客多,甚至夾雜盜墓賊,為了保護文物,他們常會正面「對決」,也配合公安捉了不少順手牽文物的人。
最近的一起發生在今年7月,當時李鵬飛和麥麥提江在余純順墓地發現8名盜墓賊,因人多有恃無恐,還拿出鋼管、火槍嚇2人,李鵬飛打衛星電話報警,公安人員趕到後,帶走8人,發現他們盜走古墓裡的磨刀石等文物,其中4人被判刑8年。

沙漠飲食補給難 省水寧可不洗碗

樓蘭文物工作站位在沙漠,4名常駐工作人員之外,還有保護工作站的5隻狗、當「戰備糧食」的18隻雞。
沙漠飲食補給困難,尤其是珍貴的水。以水為例,工作站初期配備2個容量分別為180公斤左右的水桶,由運水車存滿,可使用1個月;2008年工作站蓋平房時,順便挖坑蓋水窖,每次可儲存30立方公尺的飲水,約可用半年左右,但每次運水的水費要5000多元人民幣。

位於羅布泊古南城的樓蘭文物保護站,水和其他物資皆從縣城送來。(取自新浪微博@楊錦麟)
位於羅布泊古南城的樓蘭文物保護站,水和其他物資皆從縣城送來。(取自新浪微博@楊錦麟)

即使有了水窖,但工作人員仍盡量省水,洗菜水用來洗鍋,再用紗布過濾了餵狗和雞。洗臉時,把水裝進戳了洞的礦泉水瓶慢慢洗,通常1個人每天只能洗1次臉;不能洗澡,難受了就用桶裡的水簡單擦一下;吃完飯不洗碗,只用紙巾擦乾淨。
食物是每個月送1次,換班的時候從300公里外的縣城送過來;雖然有冰箱,但蔬菜很難保存,大家就會視每種蔬果壞的速度,決定先吃什麼。
當過廚師的麥麥提江說,之前曾養20多隻鴿子補充肉類,但鴿子吃得比雞多,所以改養雞。他們還發現這些雞啄沙漠中的鹽鹼,下的蛋都是鹹的,比一般的蛋好吃。

(記者/廖慧娟)

小靈通 樓蘭古城遺址

位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占地12萬平方公尺,邊長約330公尺,近正方形。西元前176年,樓蘭建國,樓蘭古城是政治核心。樓蘭人相傳是夏禹的子孫東樓公後代,史書記載,西元2世紀前,樓蘭已是西域著名的「城廓之國」,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絲路南、北線由樓蘭古城分道。西元630年左右樓蘭古城突然消失;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羅布泊附近沙漠發現數片木雕殘片,翌年挖掘,古城才重見天日。(廖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