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8・旺報-綜合報導

2019-11-08・旺報-綜合報導
引水橫穿長安街 「南水北調」解京渴

半世紀超級工程 北京段幹線難度最大

北京自古以來水資源匱乏,為緩解北京用水問題,歷經62年努力,北京「南水北調」的中期工程已接近完成,讓北京市民人均水資源量,從原來的100立方公尺增加到150立方公尺。而整個引水工程最困難的地段就位於橫穿北京的長安大街,為避免擾動到首都領導、居民,這段短短200公尺的引水道,足足花了半年才完工。

自1952年毛澤東視察黃河提出,「南方水比較多,不如借一點給北方」的意見後,大陸隨即開啟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南水北調」工程調研、建造任務。整個工程規畫區共涉及人口4.38億人,調水規模448億立方公尺,規畫有東、中、西線三條總長度達4350公里的調水幹線,分別引用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之水,構成「四橫三縱」布局。

北京南水北調大幅改善用水品質。圖為2016年12月7日,北京星河苑小區居民在家中用水,覺得飲用水的水垢少了。 (新華社)
北京南水北調大幅改善用水品質。圖為2016年12月7日,北京星河苑小區居民在家中用水,覺得飲用水的水垢少了。 (新華社)

橫穿四大流域十餘省

歷經50年分析,比較50多種方案後,2002年自浙江寧波三江口為起點的東線引水工程率先開工。2003年自湖北丹江口水庫的中線工程也開始動工。歷經12年施工,方於2014年完成「南水北調」的中期施工任務。
由於「南水北調」工程橫穿四大流域、十多個省,穿越河流多,因此採用工法也十分複雜。北京市南水北調團城湖管理處介紹,「渡槽工程」等同引水的高速公路橋段,如有段工程為了穿越黃河,建了兩條內徑7公尺、外徑9公尺的隧洞,從黃河底下30多公尺處穿過去,創造了大陸穿越河道隧洞工程的歷史紀錄。

北京市南水北調終點站「團城湖調節池」。(記者張國威攝)
北京市南水北調終點站「團城湖調節池」。(記者張國威攝)

水垢減少口感變軟

王雷介紹,引水最困難的是北京段幹線工程,採用了直徑長4公尺、每秒能運輸30噸水的鋼筒混凝土(PCCP)管道,北京段一共銜接了22000節PCCP。整個工程以穿過北京長安街最難,從北京西城區的五棵松地段穿越,其上有北京西四環快速道路,平面就是長安街,再往下一層則是地鐵一號線的五合同車站,因此施工採用對周邊環境影響最小的工法「淺埋暗挖法」,安靜穿越這些複雜區域,長200多公尺的地下引水道,足足花了半年方完成。
王雷表示,以前北方喝的水水質硬、水垢多,還有鹹味。南水北調後,水質大幅改善,水垢減少、口感也軟。引水管線也成了一個新的生態環境,小魚和魚卵會隨管道漂游至北,屆時小魚會長成大魚,這些魚會被統一捕撈,防止養化汙染,而這樣的水,北京市民一噸只需花費2.32元人民幣。(記者/張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