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2・旺報-綜合報導

2019-11-22・旺報-綜合報導
蛇咬後怕草繩 大腦起關鍵作用

南京大學:非僅心理作用 而是腦部神經機制形成恐懼記憶

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比喻人曾遭受挫折,後遇類似狀況就變得膽小害怕,這僅僅是人的心理作用嗎?近期,大陸南京醫科大學教授朱東亞與團隊研究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大腦中的「前扣帶皮層」至「腹側海馬迴神經」對恐懼記憶有關鍵的作用,這一發現不僅詮釋了恐懼記憶化成長期記憶過程的神經機制,更為臨床創傷後造成的障礙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應用基礎,而該成果近日已發表在最新一期《神經科學期刊》上。

根據早期研究,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會採取各種防禦性行為來抵擋天敵以及環境中各種危險因素,正常的防禦性行為對於生物的生存非常重要,但「病理情況下的防禦行為」會導致個體產生過度焦慮,而其主要由於「恐懼記憶的衍生」,即隨著時間流逝,恐懼記憶的「背景特異性」逐漸減弱,讓人失去對恐懼的判斷能力。

南京江蘇科技館裡的大腦模型。(新華社資料照片)
南京江蘇科技館裡的大腦模型。(新華社資料照片)

研究前額皮層海馬迴

專家研究證明,前額皮層和腹側海馬迴這兩個腦區在恐懼記憶的獲取、鞏固以及提取過程中均發揮重要作用,但它們之間的神經投射關係以及在背景關聯型恐懼記憶衍生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先前仍不明確。

2月24日,在多倫多舉行的加拿大爬行動物博覽會上,一位男孩小心翼翼地接過一條小蛇,體驗「親密接觸」的感覺。(中新社)
2月24日,在多倫多舉行的加拿大爬行動物博覽會上,一位男孩小心翼翼地接過一條小蛇,體驗「親密接觸」的感覺。(中新社)

大陸南京醫科大學科研人員聚焦在「背景關聯型恐懼記憶衍生的神經環路機制」,從背景關聯型恐懼記憶的源頭腦區出發,研究前扣帶回和腹側海馬迴之間的投射關係,證明此兩區的神經投射的過程中導致了背景關聯型恐懼記憶的衍生,且通過光遺傳學或化學遺傳學技術手段可以抑制該神經環路,藉以顯著減少恐懼記憶的衍生。

創傷後治療有了依據

該研究證明,前額皮層和腹側海馬迴都參與恐懼記憶衍生的過程,兩者間有神經投射作用,且該投射的過度激化會導致恐懼記憶的衍生,這一發現不僅詮釋了恐懼記憶化成長期記憶的神經機制,更為臨床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應用基礎。(記者/林至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