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夾在中美兩強間,「兩大之間難為小」,曾駐梵蒂岡8年的前大使戴瑞明深有體會,近日他出版新書,闡述對兩岸關係的體會,並認為「統一」二字具有排他性,不如用兩岸「復合」,由雙方共同參與,一起找出雙方均可接受的方式,重新回到中華民族的大家庭;至於兩岸在「復合後」的關係和制度為何,都可由「兩岸合作關係委員會」平等協商。
前駐梵大使戴瑞明近日出版新書《愛與和平 從台海兩岸和好開始》,他26日受訪指出,在外交生涯最深切的領悟就是「強國制訂政策,弱國適應政策」,他認為追求和平,就要多交朋友,少樹敵,反之挑起對抗就是在樹敵,強調「有朋友就是最好的防禦」。
建立大中華共同市場
戴瑞明指出,「統一」二字具有排他性,會讓台灣人感覺到被併吞,是「有你無我」,因此他提出個「浪漫」想法,不如用兩岸「復合」,由雙方共同參與,一起找出雙方均可接受的方式,重新回到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他透露,此構想最近還曾被廈門大學一位知名涉台學者讚賞肯定。
戴瑞明表示,「復合前」,兩岸根據其各自的「一中憲法」,共同謀求國家之重歸統一,相向而行。
對內相互尊重對方「政府」,鼓勵雙方政府對話,建立互信,研商和平共存共處之道,可建立類似「大中華共同市場」與「兩岸合作關係委員會」等機制;對外,台北方面則不挑戰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即由PRC代表中國;而北京方面為示善意,也宜主動在聯合國提案給予「中華台北」以經濟體身分成為聯合國非政治性附屬機構的「觀察員」。
國號由雙方平等協商
至於兩岸在「復合後」的關係是「一國兩制」或「一國多制」,是「聯邦制」或「邦聯制」,要採用什麼國號,都可由「兩岸合作關係委員會」平等協商,謀求解決方案。戴瑞明說,2003年他要離開梵諦岡時,向時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辭行,教宗勉勵他繼續宣揚、締造和平。今年86歲的他,現在自許為「全球和平志工」,並將此頭銜印在名片上,希望以此書引領更多有志之士,共同為台海兩岸和解修好,人類團結互愛、世界和平共榮來奉獻心力。
(記者/陳君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