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9・旺報-綜合報導

2019-11-29・旺報-綜合報導
揚子鱷通人性?游50公里回家

從安徽張家送至保護站 4年後竟破門而入

西元1879年,法國傳教士傅阜爾,在安徽蕪湖市清水河鎮的萬春鄉和易太鄉,發現了一種被民眾稱為「河龍」或「土龍」的淡水鱷,發現它與熱帶的鹹水鱷,有明顯的不同。於是,他把它帶出中國,經過國際動物專家的鑑定,認定是一種新發現的物種,命名為「揚子鱷」。

約100年前,沿青弋江和水陽江兩側連綿數十里,河漫灘上到處可見揚子鱷。由於揚子鱷咬家禽,又打洞造穴,破壞了圩堤、溝塘和農作物,老百姓「見鱷殺鱷、見巢毀巢、見蛋砸蛋、見洞堵洞」。1950年代,為消滅血吸蟲病,人們使用劇毒農藥消滅釘螺,進一步威脅揚子鱷的生存。

現存野生鱷僅152隻

加上大片濕地被開墾成農田,大部分湖泊溪流被水利改造成填土建房造田。開發過程中,大批揚子鱷流離失所,或因洞穴被損,無處冬眠而活活凍死在野外,或直接被人捕殺。揚子鱷越來越少,最新的野外調查結果顯示,大陸現存野生揚子鱷僅152隻。2005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揚子鱷列為「極度瀕危」等級。
1982年,安徽省以其南部丘陵地帶5個縣區的水稻耕作區和林場為基礎,建立了揚子鱷自然保護區,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設13個核心保護點。
長江一級支流青弋江畔的南陵縣,曾經全縣800平方公里範圍內都有揚子鱷的足跡,如今其活動範圍退縮為32平方公里,以40條左右的數目成為目前中國野生揚子鱷最大種群棲息地。

陸徵地保護老河龍

南陵縣弋江鎮合義村港旁劉村原有3隻,現只剩1隻「老河龍」,已活了50多年;大陸官方為保護這隻河龍,在村莊四周建立了核心保護區,村民的水稻田按每畝700元人民幣,統一流轉給保護部門,未來將成為河龍的新家。
約10公里外的南陵縣籍山鎮長樂村楊樹塘,一條村路邊傍著水塘,是中國野生揚子鱷最大種群的保護站,不僅保護著26條野生揚子鱷,還接待過美國、日本、澳洲等十多個國家的保護專家和許多官員。
85歲的老人張金銀一家3代在這裡已經看護揚子鱷們36年了,直到今年9月18日病逝,棒子交給兒孫們繼續守護。
36年來,土龍種群繁殖數量增加,張金銀夫妻用菜刀敲著砧板,土龍會從四面八方游過來覓食。幾年下來,張金銀和土龍建立了感情,它們也不再傷害池塘中或岸邊的家禽,張金銀給最大一隻公土龍起名叫「張龍」,母土龍叫「龍娘」,給它的孩子取名為「張大龍」、「張二龍」、「張三龍」。

神奇「張龍」聽懂人話

1995年6月,為優化野生揚子鱷種群,保護區管理局決定將「張龍」送到50公里外的涇縣楂嶺揚子鱷保護站放養。4年後的1999年一個夏天的夜晚,張金銀和老伴韓秀英在看電視,突然聽到廚房用塑膠皮做的小門發出一陣奇怪聲響。一條大土龍竟破門而入,趴在地上昂著頭看電視。張金銀仔細端詳土龍尾巴上的火印後對妻子說:「我的天,張龍回來了!」
張金銀將這件事告訴楂嶺保護站李站長,對方不相信,便來到楊樹塘,張金銀對著水面高喊:「張龍!張龍!」不一會兒,「張龍」果真從小島邊緣快速游過來。

揚子鱷生長於湖北、江西、安徽、江浙一帶,是大陸特有物種。(新華社)
揚子鱷生長於湖北、江西、安徽、江浙一帶,是大陸特有物種。(新華社)

小靈通:揚子鱷

揚子鱷是大陸特有動物,在湖北、江西、安徽、江浙一帶的江河湖泊活動,是鱷界最小巧玲瓏的,最大的才2公尺多長。是大陸一級保護動物。揚子鱷是食肉動物,以魚類、蛙類等為食。卵生,每年7月份產卵。每次產20個左右蛋。每年冬眠近半年時間,壽命高達70~100歲。

(記者/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