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1・旺報-綜合報導

2019-12-11・旺報-綜合報導
長江禁捕10年 28萬漁民上岸心慌

明年元旦開始 縱貫14省市波及11萬多漁船

在「長江大保護」的總體戰略下,大陸政府決定對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全面禁漁,從2020年元旦開始,分步驟推開,禁漁10年。根據《實施方案》,禁捕範圍包括14省市,縱貫長江上中下游,長江流域和沿岸湖泊縱貫8100公里的水面上,除青海、甘肅、陝西、河南4個省不需要退捕的合法漁船,其餘10省市涉及退捕合法持證漁船11萬多艘,漁民約27.8萬人,即將徹底告別長江。但如何找到上岸的路,很多人都沒有方向。

這些漁民大多是40歲以上的中年男人,沒有讀過書,很多人不會寫自己的名字,有些人甚至不會講普通話。不少漁民祖輩世代打漁,除了開船、收網和辨認各種魚,沒有其他技能。他們視水為田,一輩子不願離開,也不敢離開。

大陸搶救長江生態,重點水域2020年元旦開始禁漁10年。圖為漁政執法人員查處違法捕漁。(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搶救長江生態,重點水域2020年元旦開始禁漁10年。圖為漁政執法人員查處違法捕魚。(新華社資料照片)

補助轉業難度很大

大陸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三部委聯合印發了《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對10年禁漁給出了明確時間表:2019年底前,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要完成全面禁捕,停止所有生產性捕撈;2020年底以前,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水域要實現全面禁捕。
其實漁民也知道,打漁不是長久之計,他們都不願自己的孩子繼續打漁。但對漁民而言,即便是有心轉產,難度也很大。
大陸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此前表示,中央財政已安排92億(人民幣,下同)補助資金,分年度撥付執行,但與全面禁捕的任務相比,資金缺口依然很大。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長江辦」主任馬毅說:「越捕越窮,生態越來越惡化,這是個惡性循環。」現在,到了不得不離開的時刻。

漁民沒有其他技能,視水為田不敢離開。圖為長江葛洲壩至上海崇明島江段春季禁漁,漁民將漁具抬上岸。(新華社資料照片)
漁民沒有其他技能,視水為田不敢離開。圖為長江葛洲壩至上海崇明島江段春季禁漁,漁民將漁具抬上岸。(新華社資料照片)

一刀切取締惹民怨

根據《實施方案》,禁捕範圍包括青海、雲南、四川、貴州、甘肅、陝西、重慶、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等14省市。
今年42歲的漁民林青山說,從恢復生態的角度贊同禁漁。但他困惑的是,「上岸後,你讓我們怎麼生活?」
這次10年禁漁,所有的生產性捕撈行為被「一刀切」式的全面取締,也讓漁民們不滿。
都昌縣漁政局幹部詹定鸝說,都昌縣近十幾年都陸續有漁民自發轉產,但成功率不足5%。中央財政採取一次性補助與過渡期補助相結合的方式對禁捕工作給予適當支援。
為推進禁捕退捕工作,湖南省一次性拿出4億元,根據各地退捕任務的輕重,直接配套到基層。很多退捕區地處貧困縣,地方財政要擠出這一大筆錢,用來回購船、漁具和發放過渡性補貼,非常困難。(記者/林永富)

長江流域採砂氾濫,中下游湖泊、濕地大面積萎縮。(取自微博@公安部刑偵局)
長江流域採砂氾濫,中下游湖泊、濕地大面積萎縮。(取自微博@公安部刑偵局)

 

長江生態與漁業平衡 兩難

長江禁漁10年政策,對於大陸政府而言,是一個扭轉生態與漁民生活如何平衡的兩難課題。但如果不做,不但長江將會面臨無魚可捕的窘境,靠著長江捕魚為生的近30萬漁民,也將會面臨無法維生的命運。
其實,長江漁民們曾經有過好年歲,1980年代的「黃金10年」,因為工具的改進讓捕魚的效率提高了不止一倍。各種馬力的機帆船穿行於鄱陽湖的水域間,捕撈用柴油機也代替了人工推絞車起網,大型連網開始普及。
但這個「黃金10年」太短暫了,因為變化來得太快。首先是以1992年上海浦東開發為標誌,上游的林地、草地面積明顯減少,中下游湖泊、濕地大面積萎縮。與「長江大開發」相伴的,則是採砂氾濫。
其次,魚越來越不好打了,漁民開始想辦法,從1990年代起,船家都開始用電網。漁民並非不知道,電網捕魚對魚不好,但不用電網就打不到魚,這是一種「斷子絕孫」式的捕撈方式。一張電網下去,大小魚全死光,沒撈起來的也死在湖底,少數存活下來,性腺發育也受損,繁殖能力基本喪失。高壓電流下,蝦、貝殼、藻類、浮游生物也大量死亡,整個水域的生態平衡被完全破壞。
其實漁民也知道,打魚不是長久之計,他們都不願自己的孩子繼續打魚。一來是打魚太苦,希望孩子靠讀書走出漁村。二來是魚源愈來愈枯竭,愈來愈打不到魚,收入也不斷減少。但是大家都不願意捨棄「竭澤而漁」的撈捕方式,甚至「斷子絕孫」的電網捕漁,成了惡性循環。
禁漁10年是大陸政府不得不祭出的激烈手段,這是維繫長江生態的必要之惡,雖然對於靠打漁維生的近30萬漁民而言,是生活改變的開始,難免惶恐不安,但只要安排妥當,能讓長江未來還可以看到漁類悠游其中,還是能兼顧生態與漁民生活。(記者/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