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1・旺報-專題報導

2019-12-21・旺報-專題報導
滬衝刺文創 拚成全球產業中心

台業者搶攻商機 簽訂戰略合作協定意向書

日前落幕的2019兩岸(滬台)文創論壇暨產業對接會,現場最吸睛的焦點之一,莫過於台資文創企業「麥可將文創園」,與「鹽城東方一號園區」、「杭州文博組委會」三家代表企業共同簽訂《融入區域戰略合作協定意向書》,滬蘇浙皖台五地文創業者共同倡議,從而實現兩岸文創產業化融合發展、交流共榮。

2017年12月發布的《關於加快本市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上海文創50條」),涉及設計、影視、演藝、動漫、時尚、出版等重點領域的50條政策措施,致力於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當中包括浦東打造電競核心功能區、黃浦的「演藝大世界」、徐匯的「人工智能+藝術品」產業,長寧則推動「虹橋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建設等。

國際品牌也想在大陸文創產業當中分一杯羹。(李立亨提供)
國際品牌也想在大陸文創產業當中分一杯羹。(李立亨提供)

海派文化引領風騷

去年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產值增加4227.72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前年成長8.9%,占全市生產總值約12.9%;今年第一季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總產出,也較去年同期成長7.2%。去年底文化創意產業也被列為上海的八大重點產業之一,上海正全力衝刺,劍指2035年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創意產業中心。

上海,為近代崛起的典型新興城市,並孕育出標榜著「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海派文化」。由當年「海上畫派」的崛然興起,自成一格的「海派京劇」,到海派崑劇、海派小說、海派服飾、海派菜餚、海派點心,乃至海派插花、海派盆景、海派燈謎等;近代史中的海派文藝,經常引領風騷,開風氣之先。

海派,早已不再只是具體的藝術流派,更應視為一種文化現象、文化風格、文化精神;如今的海派文化,應由「碼頭」轉換為「源頭」。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楊劍龍指出,海派文化具有「創新、開放、靈活、多樣、寬容」等特性,堪稱城市商業性、現代性、世界性的具體表現。

台滬攜手共創榮景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花建也認為,應以更高標準的創新,形成海派文化「科創+文創」的強大引擎,推動長三角更高水平一體化發展。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校長、上海出版傳媒研究院院長陳斌則指出,當務之急為強化上海文化品牌建設,突出海派文化的特色與傳播作用。

2019兩岸(滬台)文創論壇的滬蘇浙皖台五地文創業者共同倡議,期盼融入區域一體化發展聯盟,文創聯盟將共同攜手合作,實現IP設計、創意設計、產品代理、版權保護等多個不同業態的一體化合作,進而完成文創產業化融合發展。對接上海等地市場之餘,也提供台灣文創工作者揮灑成長的舞台。(記者賴廷恆)

現場觀察
網紅文創品 多來自海派生活

兩岸資深藝術節策展人李立亨。(李立亨提供)
兩岸資深藝術節策展人李立亨。(李立亨提供)

大白兔奶糖潤唇膏、六神花露水雞尾酒等,上海民眾耳熟能詳的網紅文創產品,都來自於「海派」生活。對於「海派文創」,兩岸資深藝術節策展人、現為上海台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藝術總監李立亨指出,近幾年來「已經不拘泥於大上海地區,而把長三角地區厚積薄發的特色也涵蓋進來」。
在李立亨眼中,海派文化就是與時俱進,隨時接觸、接收新文化,並轉化成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特性;關於影視、飲食、建築及文學創作,均可看到海派文化的開放與創造力。「海派文創對我來說,就是把世界的『新』與『特』,轉化成實用而有創意的『奇』與『用』。既有實用性而又有話題性的創造力。」
值此同時,「海派」、「台味」文創兩者也相互交融,激盪出不少創意十足的衍生性商品。李立亨以台灣過去很受歡迎的《Young Gun》漫畫作者林政德為例,目前即在上海發展,拍攝崑曲動畫《粉墨寶貝》,獲得全大陸地區許多頻道的播放;並且運用傳統戲曲的造型,變化出深具巧思、頗受歡迎的文創商品。
此外,上海為萬國建築的聚集地,當地文創工作者也把諸如「武康大廈」之類上海具有標誌性的建築物,運用「海上磚」的方式製成文創商品,巧妙化彰顯出「海派文創」賣點的城市特色禮品。(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