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1・旺報-專題報導

2019-12-21・旺報-專題報導
台味文創成形 輸出台灣經驗

圈內人認為兩岸應以園區為單位 展開交流合作

大陸國台辦日前宣布「26條措施」,為兩岸文創IP發展與競合,北京、上海、台北的「三城記」翻開新頁。相較於更具歷史的「京韻」、「海派」文化,「台味」文創在兩岸,乃至華人世界自成一格;且在走過昔日的本土化浪潮後,萌生出「台灣味就是國際味」的文化自信,可向大陸輸出「台灣經驗」。
11月登場的第12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首度舉辦兩岸文創人才對接會,吸引逾百位台灣人才與會,大陸國台辦副主任龍明彪深表讚賞,期盼明年可擴大規模。針對「26條措施」的第19條,兩岸文創業界一致認為,兩岸城市應以文創園區為單位,成立專案辦公室等專責機構,展開交流合作。

朝向品牌化產業化

「台灣文創界的長處在於創意、系統性規範及精準落地執行,大陸方面的長處則在於資金、政策理解。」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祕書長黃傳進指出,包括文創園區在內,兩岸文創交流的大型項目,台灣文創界可提供的包括「輸出經驗」、「建立系統性」,但仍需「大陸政府身先士卒,地方一把手的頂層設計」。
相較於北京798藝術區為工業遺址的變身,上海新天地由財團出資改造、老建築華麗轉身成商場;當初拜起步較晚、「孵化」時間較長之賜,以及借鑑「大陸經驗」之處,台北的華山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已於兩岸另闢出全新的文創園區模式。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祕書長黃傳進。(黃傳進提供)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祕書長黃傳進。(黃傳進提供)

今年5月「華山經驗」首度輸出,對象為台北市市定古蹟、大稻埕的新芳春茶行OT案。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王榮文當時表示,華山團隊輸出的包括園區經驗、資源、人才,永續發展的商業模式與機制,以及朝向「品牌化、產業化」發展。

促攜手進軍世界盃

「華山」走出去,印證光是「文創產業化」並不夠;唯有達到「產業文創化」,才可能邁向支柱型產業。黃傳進提醒,台灣能向大陸輸出的並非「台灣文創園區」,而是因地制宜活化古蹟、「文創+」,拉動「六級產業」的文創園區。相較於台灣,大陸難免有些「歷史包袱」,也讓當地的文創園區於實用性、功能性、趣味性略有脫節。
「京韻」、「海派」、「台味」文創各有發展歷程,彼此間因中華文化DNA,而有千絲萬縷的微妙聯繫,可資相互借鏡、求同存異。上演兄弟登山的「三城記」之餘,兩岸亦應攜手打造文創大IP,連袂進軍全球軟實力的「世界盃」。(記者/賴廷恆)

小靈通-六級產業

台灣產業經濟發展可區分為,作物生產為主的「農業經濟」(一級產業),產品製造為主的「工業經濟」(二級產業),商品銷售為主的「服務經濟」(三級產業)。一產、二產、三產的優勢組合(1+2+3=6)與優勢融合(1x2x3=6),被視為體驗經濟環境下的「六級產業」。(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