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5・旺報-綜合報導

2019-12-25・旺報-綜合報導
相約商鞅變法地 一窺秦王室生活

櫟陽城對漢統一具相當程度貢獻

兩岸曾熱播的大陸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讓許多觀眾對商鞅變法之地──「櫟陽城」留下深刻印象。位於陝西西安的秦漢櫟陽城遺址,名列大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4日考古專家揭曉3號城後宮生活區域,共計2000平方公尺的4、5、6號建築遺址,鉤沉2000餘年前的史蹟。

▲秦漢櫟陽城遺址名列大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取自新浪微博@穿越歷史的石頭)
▲秦漢櫟陽城遺址名列大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取自新浪微博@穿越歷史的石頭)

櫟陽為戰國初年秦獻公、秦孝公的都城,前後達34年,遺址位於現今西安市閻良區東側的武屯、新興街道一帶。2013年展開的考古發掘工作,先後發現的三座古城,三號古城的年代為戰國中期至西漢早期,一、二號古城年代則較三號稍晚。

80年代勘探受限地下水

近年來大陸考古隊針對三號古城進行勘探、發掘,出土大量的筒瓦、板瓦、瓦當等建築材料,與鳳翔秦雍城、咸陽城、秦漢上林苑、漢長安城遺址的同類遺物形制大體相近。出土器物上「櫟陽」、「宮」的字樣,驗證遺址所在即文獻所載的櫟陽。
秦漢櫟陽城遺址的考古發掘專案負責人、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劉瑞研究員表示,1963年當地農民在取土時,發現一口銅釜、內有金餅。次年陝西省文管會派員展開15天的考古調查,主要收穫在確認櫟陽城遺址。「文革」後、1981年再度考古探勘,則讓櫟陽城的形制、規模初步顯影。
劉瑞回顧,1980年代的考古發掘未能持續進行,原因在當時地下水位高,不利勘探、發掘。櫟陽城遺址地處陝西關中的渭北灌區,石川河流經故城北部、東部,城址附近地面平坦、河渠縱橫。地表上已無遺跡可尋,遺物亦不多。

▲秦漢櫟陽城遺址出土的巨型筒瓦。 (取自新浪微博@指尖西安)
▲秦漢櫟陽城遺址出土的巨型筒瓦。
(取自新浪微博@指尖西安)

2001年櫟陽城遺址被大陸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西安市文物局重啟櫟陽城考古調查,主要目的為尋覓櫟陽城的東牆、北牆,確認其保護範圍、制訂保護規畫。除陸續發現二、三號古城建築遺址外,並出土動物瓦當、槽形板瓦、「櫟陽」字樣的陶紋等文物。

罕見秦國浴室重見天日

總結重啟櫟陽城考古調查迄今的成果,劉瑞認為,首先是確認秦都櫟陽城的遺址,其次為找到宮殿核心區,再者則是在四、五、六號建築遺存,發現保存良好的王室生活區,目前大陸考古工作極少見到「年代如此早的生活區」。尤其秦國浴室的重見天日,曾備受大陸媒體高度關注。
劉瑞指出,針對秦漢宮殿生活區的第一次集中發掘,發現諸多與生活關係緊密的空間,包括迄今而言「秦漢時期遺址遺存中最早、最集中、設備發現最全的浴室」,並有壁爐、大灶,以及王室級御膳房的建築設施,保存狀況相當良好,頗具歷史價值。
「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就是唐宋元明清等後期的考古也基本集中於宮殿區的發現,生活區很少」,劉瑞提到,考古隊並在櫟陽城北發現水利系統,包括鄭國渠、白渠等大型溝渠的鑽探與發掘,應屬漢唐國家水利工程的首度大規模考古勘探。
櫟陽不僅為商鞅變法之地,歷史時序上承雍城、下接秦咸陽,並延續至西漢前期。櫟陽的農業生產亦不容小覷,劉瑞表示,當年劉邦以櫟陽為都城,整頓隊伍,向東挺進,逐漸完成統一全國大業。櫟陽城對於漢的統一,具有相當程度的貢獻。

(記者/賴廷恆)

小靈通

櫟陽

櫟陽為戰國初期秦獻公、秦孝公的都城,前後共計34年。秦獻公二年(西元前383),秦國遷都櫟陽。在商鞅主持下,秦國建造咸陽城,並於秦孝公十二年遷都咸陽。文獻記載,櫟陽城在後都城時代,主要扮演手工業製造基地、農業重鎮的角色。(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