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歷史上,發生的疫情不在少數。早在一個多世紀前的1894年,廣州、香港大瘟疫,據稱染疫死亡人數在3萬以上。進入20世紀以來,1910年冬,東北曾爆發過一場舉世震驚的鼠疫,時人稱之「最可懼之瘟疫」,全名為肺炎性瘟疫,亦稱肺瘟、肺疫,或肺炎疫,染此病身亡者約有6萬人。且當時就有疫情警告,「防疫面具」也隨後出現,就是今天的口罩防疫面具。
「口罩」最早出現於1917年12月。當時寰球中國學生會發行的《環球》雜誌第二卷第四期上,發表《山西肺炎疫之蔓延與防禦法》一文(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衛生處處長史旦萊原著,公眾衛生博士、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俞鳳賓譯述),闡述了肺疫的成因、症狀、危害、預防辦法等,並附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衛生處預防肺炎疫警告」,包括:病疫者對人咳嗆即能傳染;防疫者宜用布或面具,緊密遮覆於口鼻之上,面具可自衛生處得之等說明。「面具」即今天我們俗稱的口罩。
肺疫傳染速度快
當時在華的美國籍醫生、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副院長施列民,在《論肺疫與預防法》(載《時兆月報》第十二卷第五號,1918年5月出版)一文中,也提到了「肺疫」,他慨歎:「肺疫實世界第一險症,傳染極速,罹之者鮮有得免,視霍亂加劇,醫學界至今初未查出何種藥可療斯病。」
人多危險 少去公共場所
至於症狀如何?又怎樣在人與人之間傳染呢?施列民記載:「患肺疫者,往往於初發病時,頭痛身熱,四肢酸軟,有時噁心作嘔,不久則其體熱可升至一百零一或一百零二三度,呼吸困難,胸膛內作痛而發乾咳,不移時病人隨吐帶血之痰,病勢增劇,必不能存活至第三日。查此症之傳染,要無非由病人之痰涕口涎中來。故患肺疫者每次咳嗽打嚏或言語,均有痰涕口涎之微星飛出,其中含有最毒之肺疫病菌。」
在當時的醫療技術條件下,既然疫情猛於虎,傳染迅速,人人自危,卻又無藥可救,只能儘量做預防工作。為此,施列民列出了九條具體而有效的預防舉措,有的至今仍在防疫中施行,例如:所有患肺疫者之病室,無病者不宜進入,即不得已而必需有事於病人,則當戴防疫面具。客棧、輪船、火車、電車、茶館以及類此之公共處所,因有多人聚集,即是最危險之處,在肺疫流行時,若可設法避免,萬勿輕入。
大疫無情,甚於水火;防疫之戰,甚於硝煙。回顧歷史上的重大疫情,古今同理,口罩作為「防疫面具」,也成了有效防禦疫情的神器。著名報人嚴獨鶴在1929年上海發生腦脊髓膜炎時所作《最時髦的春裝──一個黑口罩》(載1929年4月13日《新聞報》)一文中,曾說:「戴口罩是為衛生起見,以生命和雅觀兩件事比較起來,到底哪一件事更來得重要?」(記者/李鋅銅)
小靈通 百年前口罩的製作方法
製作防疫面具,乃取薄棉紗布一方(此布凡售西藥之家均可購,即平常稀白布亦可用),長二尺半,寬一尺。再取棉絮一塊(亦向西藥房內購之,如無西藥房,用潔淨之綿亦可),長六寸,寬四寸,厚約一指。預備既定,即將棉置於布之正中,使棉之長寬與布之長寬適相合其步位,勿錯亂其橫豎。然後將布上下所餘之三寸對折,俾將棉裹好,其寬正與棉等。布之兩端,每一端剪作三條,約至八寸餘長為止,居中有棉之處,不可剪破。將此防疫面具戴於面上,使棉密蓋鼻口。(李鋅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