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3・旺報-綜合報導

2020-02-13・旺報-綜合報導
口罩發跡史 從面具進階不織布

經數百年發展 人類抗疫裝備一路升級

公元前六世紀,出現了歷史記載最早的「類口罩物」,以布包臉,源自古波斯的拜火教,認為俗人的氣息「不潔」,如今可以在波斯古墓上的浮雕中見到相關圖像;公元一世紀,古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利用鬆散的動物膀胱摀住鼻子來過濾粉塵,以免在粉碎硃砂中吸入有毒的汞硫化物;在古代中國的元代,皇帝進餐時,為了避免侍奉皇帝飲食的人發出的氣息觸及食物,一律都要蒙上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絲巾。

1899年一名法國醫生發明一種6層紗布的口罩,就是現代的滅菌式紗布口罩。圖為2月6日,山東一家醫療器械公司,工人加緊生產口罩。(新華社)
1899年一名法國醫生發明一種6層紗布的口罩,就是現代的滅菌式紗布口罩。圖為2月6日,山東一家醫療器械公司,工人加緊生產口罩。(新華社)

如今大眾熟悉的「3M」公司,早在1967年,就開始設計、生產口罩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開始3M口罩的設計原型來自「一次性胸罩」。當時3M研發出不織布和靜電纖維濾棉的技術,一名員工從女性的一次性內衣中得到靈感,提出可以開發遮在口鼻上的東西,保護採礦、冶煉等在惡劣作業環境中工作的工人,於是如今熱銷的3M口罩應運而生。

中世紀歐洲的鳥嘴服。(取自新浪微博@Kido-Kido)
中世紀歐洲的鳥嘴服。(取自新浪微博@Kido-Kido)

鳥嘴裡放香料隔絕惡臭

在歷史上,14世紀鼠疫(俗稱黑死病)在歐洲各地造成了巨大的災難,許多人口密集的城市,死亡率都超過50%。據記載,當時某些地方,屍體多得像垃圾一樣被扔上手推車,情況非常悲慘,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鼠疫是由細菌引起的感染,但為了隔絕屍體的腐臭,不得不做一些基礎的保護,當時醫生一般用麻布、棉布來遮掩口鼻,類似於今天口罩的雛形,但這種防護措施效果甚微。

到了16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御醫查爾斯·德洛姆發明了防傳染的醫生套裝,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瘟疫醫生的「鳥嘴服」,其包括一頂帽子、一副「鳥嘴」形的面具、一套幾乎可以包裹全身的長袍。

其中,帽子可以防止病人的臉貼近醫生;長袍可以杜絕體液汙染;而面具則大有玄機,古希臘醫學認為,因傳染病死亡的人是「不潔」的,其散發出來的臭味會傳染疫病,所以鳥嘴部分填充了很多香料,這些物質被認為可以保護醫師免受瘴氣的侵害(當時還不知道其實是飛沫與空氣中的鼠疫桿菌),這些香料也能稍微減緩屍體與病患壞死組織發出的惡臭。

清末靠雙層紗布防鼠疫

中國口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末,1910年,鼠疫在中國東北爆發,第一個口罩由留英的華裔醫師伍連德引進、改造,一開始沒人知道是鼠疫,只知道有一場傳染病,在短短幾個月內就奪走6萬人性命。

1910年東北鼠疫爆發,民眾戴伍氏口罩保護自己。(取自新浪微博@讀史知天下)
1910年東北鼠疫爆發,民眾戴伍氏口罩保護自己。(取自新浪微博@讀史知天下)

當時清朝遣伍連德前往哈爾濱,他確定了疾病的來源之後,在哈爾濱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鼠疫研究所,發現當時的鼠疫會透過飛沫傳染,了解這種傳染途徑後,他便以雙層紗布遮於口鼻來隔離病菌,這種雙層紗布的面具被稱為「伍氏口罩」,也就是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口罩。

「伍氏口罩」方便又便宜,在大眾間很快普及,伍連德的貢獻也讓他得到諾貝爾獎的提名,成為華人史上第一個被提名諾貝爾獎的人。(記者/林至柔)

小靈通 口罩起源

戴口罩的創造最初不是為了阻擋外界的病菌,而是為了「防自己」,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類口罩物,出現於西元前6世紀,當時崇尚拜火教的波斯人認為俗人的氣息是「不潔」的,在進行宗教儀式時,要求信眾用布遮住臉,也就是說,人們覺得自己不潔淨、會汙染外界,才發明口罩,時至今日,大陸一些少數民族信眾在朝拜時,也是戴著口罩,象徵對神明的虔敬。(林至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