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0・旺報-綜合報導

2020-02-20・旺報-綜合報導
中國抗疫史 官員最怕流放嶺南

上海教授談古代防疫 每2.34年流行一次瘟疫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張劍光表示,疫情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在甲骨文中,就有很多關於疾病的相關記載。明朝共277年,平均每2.34年中有一年疫病流行;清朝共267年,據《清史稿》記載,出現疫病的年分有134年;隋唐時期的官員十分害怕到南方任職,就是因為害怕疫病,如韓愈、柳宗元等被貶,都流放到嶺南瘴癘之地,得疫病而去世的不計其數。

20多年前,張劍光曾撰寫《三千年疫情》一書,現處於新冠肺炎疫情牽動人心之際,他從舊稿中拿出相關部分,新增相關資料,合成《中國抗疫簡史》出版。

《中國抗疫簡史》書封。(取自上海師範大學官網)
《中國抗疫簡史》書封。(取自上海師範大學官網)

甲骨文記載醫學密碼

張劍光回顧歷史,談古人的經驗對當下防控疫情的啟示,表示有記載的疫病最早出現在「商朝」,在甲骨文中,就有很多關於疾病的相關記載,比如說,甲骨卜辭中「癘」指的就是傳染病;「疾」字是以一張床的形象表示的,意指人臥床不起,後來通常指流行病,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明確記載疫病流行的最早資料。
張劍光表示,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嚴重的傳染病都有,種類各式各樣,現在能看到的資料顯示,明清時期出現較多疫情,但也是因為各類資料較齊全。明朝共277年,平均每2.34年中有一年疫病流行,每年發生1.54次疫病;清朝共267年,據《清史稿》記載,出現疫病的年分有134年,而實際清朝流行疫病的年分不止這些,有專家估計,僅萬曆七年至十六年的鼠疫就造成山西、河北500萬人死亡。

古人已有隔離觀念

張劍光指出,古人面對疫情時,主要有幾項措施,第一是切斷傳染源,古人在對疫病沒有完全認識時,已經知道隔離的重要性,早在夏商周時期,這樣的方法就已經產生,得病就要送到專門的場所隔離;第二,醫藥救治和普及醫學知識,唐朝時,政府編纂簡便醫書,把常用的藥方都抄寫到木板上,在民間路上標示;第三,災後幫助老百姓生活重建,比如減稅、恢復生產,收養遺孤等。
張劍光說,從歷史上看,古代抗疫經驗中,仍有我們今日可以借鏡的地方,古代官和醫都是結合的,因為科舉制度的原因,地方官多少都醫學,衙門中有專門的醫療機構負責看病,遇到疫情,醫生總是衝在最前面,他認為,現在官員要多聽專業人士的意見,相信醫療專家的建議。(記者/林至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