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6・旺報-綜合報導

2020-02-26・旺報-綜合報導
新技術 陸古墓壁畫拚原址保存

敦煌研究所領隊 突破潮濕環境下保存難題

大陸過去發掘到古墓中的壁畫,往往受限於環境與溫濕度改變,被迫將壁畫移地保存。郭煌研究院針對墓葬壁畫的環境調控,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未來可讓墓葬壁畫原址保護,讓史蹟不再分割兩地。

甘肅省科學技術廳網站發布,大陸科技部對敦煌研究院申報的「墓葬壁畫原位保護關鍵技術研究」已完成立項,該項目提出墓葬壁畫本體劣化與環境特徵關聯關係及環境調控方法,突破潮濕環境下壁畫保護的技術難題。

▲山西太原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參觀者正在拍攝壁畫。(中新社資料照片) 
▲山西太原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參觀者正在拍攝壁畫。(中新社資料照片)

搶救韓休墓 歷時長久

在古代,墓葬封閉前,會在墓室裡點蠟燭,再封閉墓門填土,蠟燭燃燒將墓室氧氣耗盡後熄滅,此後墓室內的溫度和濕度就保持穩定,棺槨、隨葬品、壁畫也得已長期保存。一直到墓葬再次被打開,溫濕度改變,壁畫就會開始劣化。所以一般墓葬壁畫多無法原址保存,山西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中均保存著各地移來的大量墓葬壁畫。
2013年發現的唐代「韓休墓」,是從盜賣到美國的武惠妃(唐玄宗之妃)敬陵石槨發現線索,找來服刑中的盜墓賊指認盜掘地點,從2014年2月,發掘唐玄宗時期的韓休墓,其中發現的《樂舞圖》,描繪了當時在舞蹈和演奏上一較高下的唐人和西域客,一件山水畫類型的壁畫則說明了在唐代山水已經成為獨立的門類。
為了完善保護韓休墓中壁畫,考古人員將大塊牆壁完整切開取出,然後用起重機吊起,運至相關機構修復,整個考古挖掘過程持續了一年多。
近期,大陸「墓葬壁畫原位保護關鍵技術研究」將研發墓葬壁畫製作材料和工藝、典型病害劣化機理、墓室環境變化預測和控制、微生物產生機理及輻照滅菌方法、修復加固材料和系統保護方法等研究,提出墓葬壁畫本體劣化與環境特徵關聯關係及環境調控方法。

▲考古人員對西安唐代宰相韓休墓的壁畫進行保護。(中新社資料照片)
▲考古人員對西安唐代宰相韓休墓的壁畫進行保護。(中新社資料照片)

專項資金達2000萬人幣

大陸甘肅省除了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式壁畫外,墓葬壁畫遍布多地,其中,在河西走廊嘉峪關東北20公里處的戈壁灘上,有數千座魏晉時期的地下磚壁畫墓,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磚壁畫內容精美豐富,反映了當時農耕、畜牧、宴飲、奏樂、出行等多方面社會生活,堪稱古絲路上的「百科全書」,也是中原文化在少數民族衝擊下退守一隅後與草原文化融合後的鮮明地域文化代表。
魏晉壁畫墓也填補了魏晉時期繪畫藝術的空白,可以從這些畫面上看到身逢亂世的士人們避難在此相對安穩幸福的生活,有些壁畫墓中繪製了龐大的官員出行隊伍和軍隊在沒有戰爭時開荒種地養活自己的情形。
據了解,「墓葬壁畫原位保護關鍵技術研究」項目主要由敦煌研究所主辦,東南大學、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蘭州大學等8所大學、研究所和企業參與,其中「墓葬壁畫原位保護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共申報大陸中央財政專項資金2000萬元(人民幣),讓未來墓葬壁畫有望原址保護。

▲參觀者在新疆克孜爾石窟立體倣真洞窟內欣賞復原的壁畫。(新華社資料照片)
▲參觀者在新疆克孜爾石窟立體倣真洞窟內欣賞復原的壁畫。(新華社資料照片)

小靈通 魏晉壁畫墓 

位於大陸甘肅省嘉峪關市東北20公里處的一片廣闊無垠的大漠,散布著1400多座魏晉時期的地下壁畫磚墓群,這便是著名的魏晉古墓群,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魏晉時期,戰爭頻繁,特別是晉懷帝永嘉四年(西元310年),先大鬧蝗蟲,後發生瘟疫、戰爭,人民餓死、病死的屍骨填塞河流,慘不忍睹,這處墓群就是這個時期(西元220年)到南北朝(西元589年)建造的。(林至柔)

(記者/林至柔)